厉害28岁姑娘写北京寻蛙记,青蛙一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骆倩雯在工作中,她会因为发现一只青蛙而无比兴奋,即使青蛙爬上她的鞋,她也不害怕,还会蹲下来仔细观察;在生活中,她会因为朋友家养了一条宠物玉米蛇,而专程跑去观赏,甚至直接把蛇缠在自己的脖子上。她叫全璟纬,今年28岁,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普通工作人员。白皙的圆脸,爱笑的双眼,很难想象她有如此胆量。北京市从年开始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全璟纬入职后就加入了其中,主要负责两栖、爬行和哺乳三个动物类群的调查。在这之前,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害怕两栖动物,“小时候我特别怕虫子,我爸拿个知了我都吓得不行,谁也没想到我现在能跟动物这么亲近。现在是工作,要全力以赴。”在通州的城市绿心公园,分布着很多花背蟾蜍,中华蟾蜍也会在那里活动。为了弄清楚这两种北京常见的蟾蜍的区别,全璟纬跟着老师去调查。“你看它们背上的花纹是不一样的,花背蟾蜍有红色的小疣粒,中华蟾蜍则是褐色的。”为了让她能清楚地分辨,老师戴着手套,指着两种蟾蜍手把手地教她。全璟纬特别兴奋,她想起大家总说蟾蜍的皮肤粗糙,就特别想上手摸一摸,“在老师的指引下,我轻轻碰了一碰,一点没觉得害怕,我反而觉得特好玩,很新鲜,对蛙类也充满着好奇。”这种好奇,让她越来越热爱自己的调查工作。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注定了调查工作总是要在夜间进行,每次太阳落山了,全璟纬的野外调查时间就开启了。今年夏天,全璟纬曾连续一个月夜间外出,有时就特意为了寻找北方狭口蛙的身影。北方狭口蛙虽然比较常见,但是身形特别小,不容易被发现。这种蛙类习性又很独特,在下完暴雨的时候可能会集中出现在积水坑中,有时候还会上树。在西山森林公园、法海寺公园等地,全璟纬都发现了北方狭口蛙的身影。有意思的是,它们有一些出现在了距离水源比较远的半山腰上,还爬到了树干上。“这跟我以前想的不太一样,本来以为蛙类是不能离开水源很远的。”全璟纬说,她之所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zz/43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