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要通过网络、新媒体以及深入农村、街道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人建立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和对相关法律的敬畏。
在四川盐亭的森林里、田间地头,经常能见到野生蟾蜍(俗称“癞蛤蟆”)。江苏的姚女士与盐亭的谢女士是朋友,两人今年5月回到盐亭后,便在当地多个乡镇捉野生蟾蜍,并发展了多名村民当下线。捉到蟾蜍后,村民们有的以1元1只的价格卖给姚女士,有的则从其处学会了技术,提取蟾酥进行售卖。目前,姚女士和谢女士已被逮捕,其余5名村民被依法取保候审,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癞蛤蟆”学名为中华蟾蜍,是蝗虫、蚱蜢、金龟子、蚊蝇、白蚁等害虫的天敌,捕食量极大。据专家介绍,一只蟾蜍一天能吃掉到只昆虫,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及蟾衣都具有医药功效,有药企专门向养殖户收购。但提取蟾酥会对蟾蜍造成伤害,即使放生也会因伤口感染死亡,对生态造成破坏。
当下,许多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有一定认知,但对一些常见的野生动物,如癞蛤蟆等尚没有引起重视,以为捉几只不算啥,殊不知也会“摊上大事”。癞蛤蟆虽没有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但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包括麻雀、青蛙、蛇等余种。
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