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咱们就不整那么多解剖学植物学基因学等等专业领域了,最简单的一个区别,动物可以自主移动,植物不能自主移动。
自然界里,看起来最人畜无害的大概就是植物了,只要你不招惹它,它们似乎就不会来招惹你。
而且最常见的植物比如说花儿啊,小草啊,树啊,看起来柔柔弱弱的,一脸很好欺负的亚子,“拈花惹草”的字面含义可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但是,你以为的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今天叔用一部纪录片带大家认清这些植物的真实面目,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鉴植师”。
——《行为恶劣的植物》
说到最吓人的植物,那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食人系列了。
光看这名字都会让人觉得害怕,尤其是《植物大战僵尸》里的食人花,那更是一口一个小朋(jiang)友(shi)。
那么,食人花真的会吃人吗?
关于植物吃人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探险者们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一种长着粗大触手的树木,非常凶残而且坚韧。
这就是传说中的“食人树”。
可惜的是,从来没有人见过这种树,也有可能是见过这种树的人最终都没有活着回来,它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种虚构产物。
这种虚构产物又给后续的虚构文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食人植物也成为了恐怖电影里的常客。
(电影《异形奇花》)
不过,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食人植物存在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食肉植物是真实存在的。
19世纪的探险家们在位于婆罗洲的京那巴鲁山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植物,这种植物长着巨大的罐子,有些罐子里,还有已经消化了一半的死老鼠。
这项发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科学家生物学家都迫不及待的想弄清楚这些植物的奥秘,这其中就包括那个后来在生物课上折磨得我们死去活来的,达尔文。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达尔文证明了许多种植物会设置陷阱捕杀昆虫,随后吞食它们的尸体,它们的这种捕杀就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谋杀案。
到了这里,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既然植物不会自主行动,它们是如何捕杀昆虫的呢?
难道真的像电影里那样,它们其实也有思维能力,在你不设防的时候,突然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将你吞下?
并不是的。
一般来说,食肉植物有三种猎杀方式:
1.利用粘液。
这种是最简单也最快捷的一种方式,操作原理类似于捕蝇纸和粘蟑螂板,只不过这些植物的粘液都是自带的。
它们在自身表面就会有一层粘液,能够将昆虫黏在叶片上。
当昆虫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它们就已经被牢牢的粘在了植物的表面,直到死亡都很难挣脱。
2.坠穴捕食。
顾名思义,这种植物大多数都拥有一个“水罐”,这些水罐里装满着汁液,只要有昆虫路过,无论是飞过还是爬过,都能淹死并且消化它们。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植物在经过一系列的进化之后,水罐的位置会相对隐蔽和复杂,就像是一个对于昆虫的小小陷阱。
3.开合捕捉。
这种捕捉方式就有点像游戏里的食人花了,说得再明确一点,就像是一个捕鼠夹,通过突然的闭合来捕捉食物。
对于它们来说,捕捉昆虫就是一个想开又自闭的过程。
达尔文当时主要研究的食肉植物,就是一种叫做茅膏菜或者毛毡苔的小植物。
茅膏菜的主要捕食方式就是第一种,利用粘液,在它的茎叶末端会分泌出很小滴的粘液,来捕捉那些小型的昆虫。
为了证明茅膏菜利用粘液捕食昆虫并不是一个巧合,达尔文还利用了一些道具:牛奶、牛肉、尿液和石头、纸张。
实验结果显示,茅膏菜在接触到前三种物体的时候,触手有闭合的表现,但是对于后面两种物体,则纹丝不动。
茅膏菜通过叶子来汲取营养,相比之下它更像是一个动物而非植物,任何含氮的物体都能触发它的反应。
后来,达尔文还在他的观察日记中写:
啊呀,我有时候认为茅膏菜是一种经过伪装的动物。
这话在某些方面来看,不无道理。
从一株植物到一株食肉植物,主要是和它们的生长环境有关。
大部分的食肉植物都生长在土壤贫瘠含氮量很少的环境里,而昆虫的体内含有大量的氮,为了不让自己死亡,食肉植物只能用猎杀它们的方式来获取充足的肥料。
然而将昆虫作为食物的并不只有食肉植物,有时候它们需要和动物“争地盘”,在佛罗里达州,茅膏菜最大竞争对手就是狼蛛。
我们都知道,蜘蛛捕食昆虫的方式是结网,这么看来,结网和利用粘液是不是有种相似的感觉,都是先将昆虫捕捉到手,再进行食用和消化。
因此,狼蛛不得不编织更大的网来和茅膏菜争抢昆虫,这时候茅膏菜就比较委屈,因为它无法行动,也无法根据外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
但是更让茅膏菜感到委屈的是,因为它们消化昆虫的时间比较漫长,一些昆虫在挣扎的时候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动物的注意。
比如树蟾蜍,它就会直接抢夺粘在茅膏菜表面的昆虫。
茅膏菜委屈,但是茅膏菜不说。
除了像茅膏菜这种靠自身就能消化昆虫的食肉植物,还有一种需要其他帮手才能消化昆虫的食肉植物——捕虫树。
多么简单明了的名称,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工具树。
虽然它们有比茅膏菜黏度更高的分泌液,能捕捉更大的昆虫,但是它们的叶子上没有消化腺。
这时候,刺蝽就出现了。
刺蝽终生都寄居在捕虫树上,因为它们的表皮有一种不黏的蜡质,所以并不像其他昆虫一样会被捕虫树粘住。
一颗捕虫树上大概寄居着上百只刺蝽,因为它们的体型很小,所以它们需要小心试探,等到那些比它们大很多的昆虫精疲力尽,它们才会开始进食。
进食完后,刺蝽会在捕虫树的表面排便,它们的粪便就是捕虫树最好的肥料。
“工具树”,不愧是你。
茅膏菜和捕虫树的生长范围都很小,但是有一种食肉植物你一定听说过,它就是捕蝇草。
在捕虫草的表面除了叶片边缘的小刺之外,每片叶子上还有三根绒毛。
这三根绒毛就是捕蝇草的开关所在,只要触碰到其中两根绒毛,叶片就会瞬间闭合,而且这个间隔的时间要在20秒内。
那为什么需要触碰两根呢?
打个比方,玩游戏的时候很多游戏人物都有所谓的蓝条,有些蓝条代表法力,有些蓝条代表能量,只有法力和能量到达一个数值时,才可以放大招。
捕蝇草就是这样,生长在野外的捕蝇草常常会遭遇下雨的天气,如果因为雨滴就闭合叶子,那等到昆虫来的时候CD时间还没到,就只能望虫兴叹。
所以碰到两根绒毛触发机关,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存在。
聪明吗?这还不算最聪明的。
因为一些很小的昆虫对于捕蝇草来说没有太多的价值,所以在叶片关闭之后它们往往会保留一些空隙,这些空隙足以让小的昆虫爬出来,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叶片就会重新张开。
但如果是比较大只的昆虫,被捕蝇草捕捉后就会奋力挣扎,同时就会不断的触碰到捕蝇草的感应绒毛,捕蝇草就会越闭合越紧,与此同时内壁的细胞会分泌出化学物质,用以杀死并消化昆虫。
说了那么多长在陆地上的食肉植物,是不是差点就要为水中生物松一口气了?
但是,聪明的植物们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捕食地盘呢?
很少有人知道,捕蝇草是有近亲的,生活在水中的捕蝇草——水车草。
水车草和捕蝇草的捕食原理一样,也是用叶子表面的绒毛去感应,唯一不同的就是水车草的捕食范围是微小的水生动物,比如小虾米。
但是无论是茅膏菜还是捕蝇草,在瓶草这种植物面前,捕食方式都是小巫见大巫,瓶草拥有着更巧妙的陷阱。
瓶草拥有高大直立的瓶身,可以通过分泌蜜糖来诱捕昆虫。
而且它们通常都长得很好看,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片巨大的花田,瓶草顶端会长出有好看花纹的叶子,这些叶子也是陷阱的一部分,它在告诉附近的昆虫:这里有好吃的蜜糖。
一旦有昆虫被瓶草表面的蜜糖吸引,试图吸取蜜糖时,就会直接顺着瓶身滑到底部,而且无法顺着内壁爬上来。
等到活活把昆虫熬死后,瓶草就会分泌酶和酸,来分解这些昆虫的尸体。
大自然里有太多令人称奇的现象了,而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只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
为了生存,植物也可以吃昆虫,吃肉,它们没有大脑没有思维,唯一的进食目的就是让自己活下去。
而且在几千几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可以根据生长的环境进化出不同的更为复杂的捕食方式,它们自己就是一件针对昆虫的武器。
对于它们来说,生存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了矛盾和哲学的事情。
至于达尔文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茅膏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大概是因为对于人类来说,它们比较小吧(我开玩笑的,没有说茅膏菜不好的意思)。
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会食人的植物。
资料来源:
纪录片《行为恶劣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