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即将来了,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中秋的神话故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美丽的嫦娥姐姐。
月亮上那个美丽的嫦娥姐姐在我们以往听到的故事中,一直都是美丽、典雅的代表。但是月宫上根本没什么美人,只有一只癞蛤蟆。在她吃了不死药之后,飞向月宫的瞬间,就变成了一只癞蛤蟆。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上: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姮娥”就是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其实是“恒娥”,因为汉朝汉文帝叫刘恒。为了避讳,百姓会把恒字,改成了嫦或常。
《诗推度灾》解释更加明确:“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萌。”也说了月宫上住的是蟾蜍。
还有很多古迹上也是这么画的,例如汉代画像石刻《嫦娥奔月》拓片就记录嫦娥奔月的整个过程,嫦娥在画中,上本身是人,下半身已经开始长出两条腿和一条长长的尾巴。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嫦娥在月亮上会变成蟾蜍?
因为蟾蜍是昼伏夜出的生物,吃一些农作物的虫类为食,被古人视为益虫,甚至还演变出了仰韶文化中的蛙图腾。月亮也是被古人视为美好的事物,具有祈生、生殖、祈丰的功能,而且古人有生殖崇拜,蟾蜍的繁殖能力又很强,因此就将两者联系起来。著名成语“蟾宫折桂”就是由这个古老的蛙图腾崇拜脱胎而来。月宫古人又称“蟾宫”,“蟾窟”。月之别名则有“蟾”和“玉蟾”之称,于是月光也就直称“蟾光”。
虽然蟾蜍的外表长得十分抱歉,但它们的技能却是丰富多彩,真材实料。端午节是鮟鱇,中秋节是蟾蜍,因为怕后人接受不了,所以人们就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的前半部分,而不会讲她的结局,给所有人留下一个美艳动人的仙女嫦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