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毒蛤蟆躲端午——躲一时说一时
在咱们南召,流传着这样一个坎儿(歇后语式的俗语),叫“癞毒蛤蟆躲端午——躲一时说一时。”大体意思是说某人因为某事躲开了,但这事是终究躲不过的,和癞蛤蟆被人捉住一样,早晚有被捉那一天,只是暂时躲过而已。多用于被人追债,被人追问,被人追逃。那到底癞蛤蟆和端午节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要把这一天躲过去呢?这得从癞蛤蟆的属性说起——
蟾蜍,也叫蛤蟆há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猴子、癞刺、癞疙宝。在南召叫“癞毒蛤蟆”。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而蟾衣就是剥下的癞蛤蟆的皮风干的。癞蛤蟆不但是捕食害虫的农业卫士,而且集药用、保健、美食于一身,因而被誉为“蟾宝”,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蟾酥始载于《药性论》,原名蟾蜍眉脂。《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云:“眉间有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单(纸)上,入药用。”《本草纲目》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筒内盛之。”根据以上记载蟾酥的采制方法以及蟾酥之性状,与现今蟾酥一致。蟾酥味甘、辛,性温,有毒。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的功效。可治疔疮,痈疽,发背,瘰疬,慢性骨髓炎,咽喉肿痛,小儿疳积,心衰,风虫牙痛等病症。其毒汁有强烈的毒性。蟾酥所含甾体物、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镇痛、开窍、抗肿瘤等多种功能而被广泛应用。
咱知道了癞蛤蟆是一种名贵的中药。虽然毒性大,不能随意使用。但许多病是要用到它的。这便是人们要捕捉它的原因。那癞蛤蟆为什么专躲端午这一天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药用说
宋代《岁时广记》引《提要录》记载:“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意思是说,五月初五这天,药材经露水露过,再晒干,这样的动植物原药治病效果强。咱南召也有端午割艾,采夏枯草,逮癞蛤蟆的习俗。
在咱们中原传言端午日的癞蛤蟆毒性出了奇的毒,作为药材来说,用此时的癞蛤蟆做成的药质量最佳。人们在这一天捉着癞蛤蟆,把癞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来,再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晒干就可以用了;把墨锭塞进癞蛤蟆嘴里,再挂起来风干做成中药,称蛤蟆墨。可以治愈人身上的毒疽(不要轻易尝试,听医生的安排),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所以形容某人进退两难,不敢动弹时,用咱们南召的俗话说就是被“蛤蟆墨禁住了。”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因为时间久了,癞蛤蟆也学聪明了,知道人们此时要来抓他们了,便躲了起来。所以人们说它是“神虫儿”,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二、灾厄说
浙江有句俗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歇。”按浙江的说法是:农历五月雨水多,湿度大,细菌病毒繁殖快。同时正值江淮汛期,时有水患,瘟疫流行,古代的人都把这看成是天灾人祸。那癞蛤蟆为什么要躲呢?其实民间一直流传一句话“五月五,涨大水;癞蛤蟆,躲端午!”,这里不难看出正是农历五月瘟疫与灾难频繁,就连带剧毒的癞蛤蟆都害怕的躲起来了。
三、生态保护说
乡下人捕食蛙类,也须等到过了端午节才去捕食,据说端午前的蛙类是有毒的,性极寒,食了后会尿不出尿。其实这是先人们为保护生态平衡所作的一种劝诫:因为端午前的蛙,基本都是处在产卵期,与“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告诫是一样的。乡间的山野里,可捕的蛙类很多,有青蛤蟆,泥蛤蟆,黄蛤蟆,土蛤蟆,石般(石蛙)。所以人们要做这样的告诫。
四、法海说
在湖南中部,还有一种说法,癞蛤蟆之所以躲端午。是因为癞蛤蟆是法海和尚变的。当年白蛇娘娘就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水漫金山的,法海变成了癞蛤蟆,躲端午大水去了。再有,癞蛤蟆不只躲端午,它还是蛇的天敌。癞蛤蟆箍蛇----是湘中一带的另一句俚语,意即死缠烂打。山里人都知道,有癞蛤蟆的地方,不会有蛇;有蛇的地方,不会有癞蛤蟆。癞蛤蟆和蛇是死对头。
笔者还是认为流传于中原的药用说比较可信。不管怎么说,端午这天,癞蛤蟆好像绝了迹。过了端午,它便从角角落落里冒了出来,因为长相丑陋,常常吓得孩子们阵阵惊呼。不像青蛙王子那样英俊挺拔,能吃到天鹅肉。要不南召怎么会有“癞蛤蟆趴在脚面上——不咬人膈应人!”、“癞蛤蟆吃天鹅肉——痴心妄想”的俗语流传呢!
编辑/秦楚
责编/沈朝旭
来源:南召县北斗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