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蟾蜍

作者:任永江年12月,慈溪县文管会童兆良先生在彭东乡寺龙村征集到一件北宋荷叶托盘三足蟾蜍形青瓷砚滴。那蟾蜍翘首启口,双目圆睁,背部布满象征赘疣的乳钉。两前足自然用力前撑,后独足曲蹲作势,似欲在被风吹卷的荷叶上一跃而起。砚滴釉色青莹,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巧夺天工。此器为当地村民在寺龙桥头挖泥沙时发现,经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朱伯谦先生和浙江博物馆馆长汪济英先生等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并于年入选“国家文物精品展览”,成为慈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砚滴又称水滴、水注,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为文房用具之一。清代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称:“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久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明高遵《燕闲清赏笺》中“论文房器具”一节也载有“水注”,称“有玉蟾蜍注,拟宝晋斋旧式者。”“定窑之注甚奇……有蟾注……工致清极,俱可入格”。蟾蜍,就是俗称的“癞蛤蟆”,形貌丑陋,却是古人心目中的吉祥物。文献中有蟾蜍万岁,背生灵芝,为世之祥瑞的记载,在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中,左上角就画有一轮明月和一只蟾蜍,可见蟾蜍的形象由来已久。战国时的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顾菟”就是蟾蜍。《灵宪》中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因为月宫中有蟾,所以蟾蜍成为月亮的象征,人们又称月宫为“蟾宫”。晋代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自比,后人就以“蟾宫折桂”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唐代以后,实行科举制度,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登科及第,金榜题名。因此,作为文人日常使用的砚滴,做成蟾蜍的造型,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上说:“古谓蟾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日中有鸟三足乌,月中亦有三足蟾。”因为只有月中的蟾蜍是三脚,所以有“三脚虾蟆无处寻”之谚。而越窑青瓷蟾蜍砚滴做成三足,其寓意也就十分清楚了。掌起镇任佳溪村灵龙宫大殿东西二壁绘有“云龙化水”大型壁画,巨龙叱咤风云,盘旋矫健,口中水柱奔泻,飞溅起汹涌浪花。东墙双龙的水柱下画有红鲤鱼与三足蟾蜍各一,民间相传此二者都是化水的灵物,龙神得其协助,自然行云降雨,无往不利。与三足蟾蜍有关的还有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邵武县志》说:“刘海蟾,名元英。……或曰:元英本名海,尝以道力除蟾祟,故称为海蟾云”。清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刘海蟾歌”条:“今画蓬头跣足嘻笑之人,手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刘海戏蟾图也。”刘海戏蟾原是去除蟾祟,但故事几经演变,喜剧色彩越来越浓,刘海的形象变成一披绿穿红嬉笑颜开的胖小子,手提金钱串,戏耍脚下边的三足蟾蜍。“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金蟾成为财富的象征。但三足蟾蜍并非只出现在神话传说里,在现实世界中竟然也能看到。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陕西边西番一路西宁庄浪等处,多三足蟾蜍。其胶可软玉如泥,西番取蟾蜍,将眉割开,其酥皆成块,不用和合晒晾。民国时期文学家乡贤柴小梵(今属掌起镇柴家村)在《梵天庐丛录》中说:咸丰十一年三月,吾乡观海卫农民于海滨掩得三足蟾蜍一头,头小而身短,背有金色纹五,其足前二后一,遍身皆紫。养钵盂中,日给饭粒少许,次晨观之,尽食矣,其矢黑色,无秽臭……闻诸老农云,次物于海滨时有所见,则非西宁庄浪等处特产。又康熙中,夜飞山(一名蜀山,今余姚凤山街道蜀山村)下掘地,亦得一三足蟾蜍,邑人颜学谦赋“临江仙”一阙云:“生就三分鼎足,书成八字丹篇,峥嵘头角寿千年。世人吞不得,刘海戏相牵。云里姮娥作驾,月中玉兔同眠,老蟾不是地行仙。一时轻脱手,直上九重天。”以此看来,三足蟾蜍固然神奇,也并非罕见之物,北宋三足蟾蜍青瓷砚滴栩栩如生的形象,或许就有三足蟾蜍的真容作为参考吧!作者|任永江编辑|太阳老师投稿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hy/3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