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印象,癞蛤蟆是丑陋的象征。有着想吃天鹅肉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
经济发展的今天,癞蛤蟆,变为了蟾蜍,演变成金蟾,是财富的代名词。大多有钱人的案几上,摆放了癞蛤蟆的金身塑像。地位变化了,也不知道这癞蛤蟆,吃上天鹅肉没有!
青蛙,癞蛤蟆的近亲,就没他表哥那么幸运,尽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到今天为止,终究没有摆脱井底之蛙的尴尬,改变孤陋寡闻的地位。
蛙的习性,是猎捕移动的食物生存。
愚蠢人养蛙,一股脑地放于池中井下,任其自然,飞虫少,蛙众,最终是营养不良,进而消瘦,结果就是死亡。
南方养蛙人很是聪明,在没有足够多的活食,供蛙食用,便把蛙的食,做成蹦床。养蛙人把平时蛙不吃的颗粒料放于蹦床,蛙多,总要有蛙跃上食台,触发台上颗粒料上下跳动,蛙便以为飞虫,食之。时间一长,蛙群,便以颗粒食料为生。这个产业就这样做大了。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摒弃愚蠢养蛙人的做派,图效益,短目光,新老人员不培训,特别是,新进员工一进厂,便安排岗位做工,正如引入的青蛙,一股脑地倒入井中,做永远的井底之蛙,焉能不出事故?
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强调主体责任的落实,最重要的一条是,全员和岗位的技能培训提升,得学习借鉴聪明的养蛙人,设计好的适合有用的平台,丰富壮大每名员工的安全素养,何愁生产过程不安全之理!
年8月14日凌晨3点
流泪的大堤——安全生产之殇
金矿事故的发生,撩拨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同时,瞒报,触碰了我们情怀的底线,撞破了法律的门槛。由此,引发了安全生产领域轰轰烈烈的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会战。
安全生产,简单讲,是两个层面,一个监管,是助推力;另一个是落实,为主动力。这两个都是手段、方法和路径,目标一致,筑牢防事故的大堤。
安全生产,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是一个历程,事无巨细的累积,是一幀工笔花鸟,细笔入心,是一幅锦缎,针针线线。
过往的辛苦和现在的努力,防事故的大网不能不说是稠密,防事故的大堤,可谓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发的事故,给人当头断喝。原来的密网破了,鱼走,坚固的堤防,要么溢水,要么渗漏,还有隐匿不清的管涌,真可谓,流泪的大堤。扪心自问,静心反思,我们的工作就那么不堪一击?
当下的会战,不是对已有工作的否定,是在结旧账,补短板,強堤防。有人认为,是权宜之计,一阵风。一阵风也好啊,能吹走雾霾,过后定是风清日丽!但,我想的是,如何借助声势,检讨过往的同时,建立起长效的体制和机制,因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可犯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