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dgoran.org/fengshang/chaoliu/1294.html

说到鱼皮,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吃。印象中,鱼皮带腥,不比鱼肉鲜美,作为食材常常会被丢弃,可经过油炸或者冷藏处理,便变废为宝:比如近期的网红小吃“脆炸鱼皮”,广东甚至有一道出名的小吃“凉拌鱼皮”……

可除了吃,鱼皮还能被用于制衣、造舟、盖房,有着大大的用途!对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尤是如此。

━鱼皮制衣酒敬神━

赫哲族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曾长期以渔猎为生,因此也善于鞣制鱼皮,他们喜着“鱼皮衣”,有著名的《皇清职贡图》为证,因此整个民族也被称为“鱼皮部”,所谓“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

▲《皇清职贡图》奇楞鱼皮绑腿

虽然沿江而居的赫哲族住着简陋的草木搭的马架子,但夏天捕鱼、冬天打猎,吃喝不愁。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在江边洗衣服,站在水里鱼直咬腿”,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说,“那时,江里什么鱼都有,篦子大的鲫鱼都吃腻了。”

尤文凤,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普通渔民出身,高中文化。童年的尤文凤,姊妹8个,靠父亲夏天捕鱼、冬天打猎为生。

在尤文凤的记忆里,每到冬季狩猎季节,父亲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不论打什么野兽都如探囊取物,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打来的野鸡、野兔、野猪还有狍子成了全家人的美味大餐。

这话说的一点不假,赫哲族居住的地域江河交错,地势平坦,森林茂密,气候四季分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人们形容之为“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江中盛产闻名国内外的大马哈鱼(鲑鱼)、鳇鱼和俗称“三花五罗”的鳌花、鳊花、鲫花、晢罗、发罗等多种名贵鱼,林海雪原中栖息着丹顶鹤、东北虎、水獭、黑熊、紫貂等多种奇珍异兽……

春季鱼汛期间,狗鱼、大鳇鱼等随着开江的冰排顺流到稳水涡子里,正是捕鱼的好季节,有时一网就上千斤。

最具特色的是冬季捕鱼。三江水面封江半年,结冰一米多厚。在冰面上凿一个面盆大的冰眼,手拿短棍,长线前端系着金属小鱼,轻轻抖动,就能钓到大鱼,技术好的汉子或举叉得鱼。

较大规模的冬季捕鱼,是在冰面上打两排冰眼,撒下网,十几个人唱着号子拉大网,场面壮观豪迈。

━渔乡风情:制鱼皮衣━

每次捕鱼回家,尤文凤父亲都会用刀麻利地将鱼皮剥掉,然后把鱼肉切成小小的薄片和小方条,或做成晒鱼干,或者烤鱼干、炸鱼块、炒鱼毛等。

篝火熊熊映照着一张张黑红的脸盘,一边烤鱼饮酒,一边唱着神奇的伊玛堪,这种脆生生香喷喷的北国渔乡风情,也成为尤文凤的童年记忆。

赫哲族当地还有一种特色杀生鱼的饮食习惯:剔下的生鱼肉,切成细丝,拌上姜、葱和醋即吃,或者削下鱼肉刨成薄片,直接用盐和醋蘸着吃,那味道叫一个鲜美。

话题扯得有点远,鱼肉熨帖了人的胃,那么,鱼皮又待何用呢?

——答案是,用来做衣服。

又腥又粘的鱼皮怎么能做成柔韧丝滑的鱼皮衣?这便是住在黑龙江边的赫哲族渔家绝技。

这绝技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修饰等一整套复杂的步骤。

黑龙江里几乎所有鱼的皮都能用来制衣,一般都选用十几斤或几十斤的大鱼。当然,最好的一定是大马哈鱼的鱼皮,不仅结实而且纹理细致美观。但如今大马哈鱼属珍稀鱼类,想要剥几十条大马哈鱼皮来制衣,几乎没有可能。

▲捕鳇鱼场景

所以如今一般都选用大草鱼、大鲤子以及胖头鱼和鳇鱼的鱼皮来缝制衣服。胖头鱼、狗鱼、捣子鱼的皮,是做鱼皮线和裤子的材料;大玛哈鱼、细鳞、哲罗、鲤鱼等可做手套;槐头鱼皮较大,适合做套裤、口袋以及绑腿、鞋帮等。除鳇鱼皮制品结实耐用能防浸水膨胀腐烂、适合夏天穿着外,其他鱼皮制品均为冬季不下水时穿用。

“打上来的鱼刚死,就得扒皮,然后把鱼皮贴在门板上,等干后一层鱼皮一层玉米面地铺好,再用有锯齿的木铡刀翻转着压轧。搁玉米面是为吸鱼油、去鱼鳞,然后用手反复搓,直到鱼皮软和为止。”

▲熟鱼皮的木质铡刀、棒子面

▲鱼皮熟制

“这活儿可累人了。”尤文凤念叨着:“熟皮、裁剪、缝制和装饰,加起来总要50多天,光熟皮就得20多天。这是个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早些年,鱼皮衣的制作都是群体性完成的:有丰富捕鱼经验的渔民、叉鱼能手捕鱼,再由有力气的汉子把巨型鱼皮剥下来,晾干熟软鱼皮也常是大家互相配合,而只有缝制是女人的活计。

▲熟制拼接好的鱼皮

熟完鱼皮之后,才是拼接裁缝。因为鱼皮的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鞣制好的鱼皮要一张张一块块按颜色深浅、鳞纹大小筛选出来,再将其拼缝成大块鱼皮布。而这一过程亦需20多天的功夫。

不要置疑鱼皮衣的实用性!不打诳语,最后制成的鱼皮袍、套裤和半市筒皮靴、手套、荷包等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结实耐用,在木头桌角划一下,只会留下一道白印迹,擦擦就没了。

不仅如此,鱼皮衣还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因此赫哲族人常常将之用于狩猎。

巴黎外方传教士布鲁尼埃曾对此发表感慨:“这些江河里的鱼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你穿上这种鱼皮做的靴子再蹚过溪流和踏雪时,就像走在干地上一样,它挡住了寒气和潮湿。”

早年赫哲族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比如赫哲族十分喜欢紫色,他们便在鱼皮衣服的下摆、袖口边缘、领口边缘等处,染上紫色的云卷图案和动物花样。

精巧之处还画有红色或蓝色的蟾蜍、蛇等动物形状的避邪图案。这些图案一般装饰在腰带、袜子、头巾等物品上,病人穿上这种衣服,通过臆想,还能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此外,赫哲人还打磨鱼骨为扣子、身佩、项饰、胸饰、腰饰,缀海贝壳为边饰。

如此制作出的鱼皮狩猎套装,做工精良,图案精美,也正是因为这样,狩猎套装曾经被误认为是赫哲族的“贵族服饰”。

━现状━

不过,赫哲族人口稀少,百年前,赫哲地区几乎家家都会做鱼皮衣,但随着渔猎经济的解体,赫哲人的生活也悄然改变,以鱼皮为衣的习俗也逐渐消失,随之家庭的传承也有些难以为继。如今全赫哲族人里,也只有七八个人会做鱼皮衣。

在尤文凤家,制作鱼皮衣这门手艺是家族性传承的,尤文凤从15岁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鱼皮衣,打下了童子功,能独立完成从剥皮到成品的制作过程。

母亲尤翠玉生前被誉为赫哲族艺术大师,由她制作的一件鱼皮衣已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母亲跟随尤文凤的奶奶学习,而奶奶的手艺是从奶奶的婆婆那里习得。后来母亲去世,这门手艺就只能靠尤文凤来传承。

虽说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有上千年历史,但由于现代服饰的进入,早在几十年前就没人穿鱼皮衣了。鱼皮衣没有了实用价值,消失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好在,赫哲族聚居的街津口并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不再靠捕鱼为生的街津口乡开始发展起旅游业,当地办起了民俗文化村,各种鱼皮制品也成了街津口特有的旅游纪念品。

年开始,尤文凤开始以文体活动形式将鱼皮服饰搬上舞台。她还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制作的鱼皮服饰曾在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家博物馆里展出。

年尤文凤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称号后,她还参加了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及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组织的歌舞演出活动。

由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并喜爱上这些手工艺品,曾经有外地来的收藏者以六千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件鱼皮衣。尤文凤就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子开办了赫哲族鱼皮文化展示厅,她还担当起解说员,客人来参观时,她会用赫哲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为客人介绍。

有时,博物馆还找尤文凤订做鱼皮衣,据尤文凤透露,一套成年人穿的鱼皮服装,定做价格基本是一万块人民币,儿童版大约是五千块。

“这说明鱼皮衣是有价值的,手艺不能丢了。”尤文凤说,“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在生活中穿鱼皮衣服了。但是鱼皮衣服承载着的技艺,依然受到人们的肯定、喜爱,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技艺。”

“整个地球上,就俺们赫哲族人做鱼皮衣服。”作为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尤文凤表示肩上的担子很重——怎么将有诸多优良特性的鱼皮衣运用到现代服饰的制作之中,令之“活”起来,而非作为记忆保存在博物馆里。

这是尤文凤一直渴望做到的,“鱼皮纤维其实很有韧性,保暖,轻盈,可以与其他布料结合,或者作为装饰的部分使用在服装上。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是有很多困难,比如传承人少,与外界交流、推广还不够。”

目前她能想到的,便是纹饰的改革创新,“比如装饰用的鱼皮云彩卷儿,古老时都是单层的,我试着用双层鱼皮,底儿用白一点儿的,上面用黑点儿的,就不那么死板了,就有立体感了。”

而融入现代生活的道路还任重道远。“我都60多岁了,哪天一蹬腿不就完啦。”但年岁已高的她仍然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承。尤文凤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娶妻生子。现在,尤文凤已把这手绝活传给了她的三个儿媳妇,连她的小孙女付思彤也跟她学会了缝制鱼皮。

她还在乡里和市里的鱼皮文化传承培训班上向鱼皮文化爱好者们讲解鱼皮衣制作技艺。除此而外,尤文凤还“手把手”传承鱼皮衣制作技艺,已教授学员尤俊丽、尤秀梅等10余人。

同时,身为赫哲族的尤文凤,也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的省级传承人,从小就听着父亲母亲说着赫哲语,唱着伊玛堪。除了鱼皮衣以外,还在教村里的年轻人学唱赫哲族语言的民歌。

编辑:谭媛媛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pz/18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