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一个落魄书生和一个少年天子的战争(中)
——王仙芝和黄巢起义
毕格罗
纵观中外古今,财富是一个国家安定和强盛的物质基础。有了财富,统治者就能养优质军队,为国家安定和强盛提供武力支撑;有了财富,士大夫阶层就能安心读书研究知识,为国家的安定和强盛提供智力支撑;有了财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避免内部矛盾减少内部损耗,才能源源不对地为国家的安定和强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口和物质支撑,从而实现国家的良性正循环。
说得直白一点,国家打仗要钱,地主读书要钱,百姓安居乐业也要钱。一个国家没有钱,地主没有钱,百姓也没有钱,如果是在国家草创阶段,百废待兴,阶层充满流动性或者充满希望,那么社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是国家晚期,那大概率会导致民贫国弱、人心思反的局面,乱世不远,只要“造反”的思想普遍萌芽,那么,即使是暗夜里的一粒小小火种,就能搅动整个社会,战火把整个天下烧遍。
所以,自古皇帝的职责,除了代表国家征战四方保境安民,更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搞钱——为统治抓手也就是军队搞钱,为统治基本盘也就是地主阶层搞钱,只要这两个基本点稳了,那么江山稳定就不是问题,至于老百姓,是跟着喝汤,还是被死里压榨,就得看这个皇帝是不是个“明君”,还得看历史的进程。
好死不死,残唐百姓运气不好,生在一个日益穷困的国家,既遇到一个昏君唐僖宗,遇到“两税制”的横征暴敛的统治阶层,被皇帝、宦官和节度使重重盘剥。生存,已经成为比造反更难的事情,所以推翻唐朝的残暴统治的思想,已经在食不果腹的农民、流离失所的流民、被抓壮丁的底层人民之间发芽和生根,民怨和造反的干柴堆,已随着百姓的累累白骨遍布中原,只等那个点火的人出现。
公元年(唐僖宗咸通九年),庞勋—残唐武宁军下辖牙兵的粮料判官,相当于炊事班小战士,率领部分民众举行起义,率先大规模点燃了百姓造反的火堆,虽然这火堆只维持了一年多,率先点火的庞勋也在宿州一带全军覆灭战败牺牲,但武装反抗残唐暴政的思想,已经付诸行为,在不久的将来,王仙芝、黄巢将把这把反抗唐王朝腐朽统治的战火,在神州大地烧遍。
公元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当时的山东地区(山东地区是指崤山[xiáo]以东,并非今天的泰山以东)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和蝗灾,夏收减半,秋季颗粒无收,老百姓以野菜、树皮、草根充饥,民不聊生。但是,唐僖宗、田令孜依然为了个人开支、豢养神策军等皇帝军事实力和解决边防战争开始,没有按照惯例免除赋税,让要求百姓严格按照“两税制”以货币缴纳赋税,并且在除此之外,还增加许多苛捐杂税,百姓已经退无可退,要么到处流窜,要么聚众造反,天线已经到了打乱前夕。
公元年(唐僖宗乾符二年)初,在大旱了两年、黄河中下游百姓流离失所、路边饿殍遍野的情况下,一个叫王仙芝的私盐贩子举起了反抗唐王朝的大旗,随后不久,另一个私盐贩子、曾经屡试不第的黄巢,也加入拉起队伍,加入了王仙芝的起义队伍,不堪重负的老百姓,闻风响应,起义队伍由最初的几百人、几千人,迅速发展成为几万人、几十万人(“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这次起义,浩浩汤汤,比庞勋起义,更有推翻唐王朝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王仙芝、黄巢虽然不是同时起兵,但从两者后来的关系来看,或许早有通谋,只是黄巢稍做了迟疑,肯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和确定造反能成后才积极拉起队伍起义。
为什么起义的领袖是私盐贩子王仙芝,为什么是黄巢,而不是别人?
首先,王仙芝、黄巢早早显露了反抗唐王朝的野心。
贩卖私盐,在唐朝是死罪,是刀口舔血的行为,干这个勾当的,大多数时候都和现在的黑恶势力差不错,在日常必然吃过唐朝官兵的不少亏,必然有对抗朝廷的行动和言语流露和对抗唐朝官兵、低级官员的实际行动,否则如何团结内部弟兄?否则如何把内部利益绑定?否则如何树立私盐贩子老大的权威?
在私盐贩子这个圈子内,众人都知道王仙芝有反抗朝廷的意志和野心,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从后来王仙芝欣然接受唐王朝的招安来看,王仙芝在起义之前说要反抗朝廷,也许只是打个嘴炮图个口嗨,但是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而且说多了,传播得广了,那就成了个人名片、个人面具,众人就会把你往这个个人形象上联系,到时候你是骑虎难下,直到举起反抗的大旗。
黄巢,住在今天的“曹县牛啤”西北的(也有考证认为是菏泽县西南地区或东明县地区),家族世代都是贩卖私盐的盐贩子。据说黄巢五岁就写下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佳句。黄巢的父亲看到了儿子的才能,认为家族洗白摆脱“商人”(士农工商,商人社会地位在当时最低)的低贱社会,翻身成为“士人”,成为统治者的机会全系黄巢一身,所以拼命投资黄巢。可是偏偏命运捉弄,成年后,即便能文能武,口才出众,不知道是个人学艺不精,还是因为是商业阶层被统治者压制,还是因为唐末腐败买官卖官被有权有势的人物冒名顶替,黄巢每次考取进士都没能成功,这一考,就考了几十年,到了40岁那年,黄巢最后一次高考失利后,随手发了个朋友圈,写道“不要看老子今天没有中进士进不来长安城当官,等老子进到长安城的时候,你们这些庸才书生、王宫权贵,都老子提鞋去吧!”(《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本来只是一句抱怨,发完后黄巢也差不多忘记了,就埋头继续搞私盐走私生意,一干多年,混成了山东私盐走私圈里的堂主,闻名私盐圈,那次考试后的牢骚,成了黄巢反抗唐王朝的宣言。
其次,王仙芝、黄巢孔个人素质过硬且仗义好养死士。
王仙芝本身就是混迹江湖的私盐头子,会一些武功,个人素质不错。而黄巢,前面咱们已经讲过,能武能武,擅长击剑,口才又好,还仗义有人员,喜欢招养死士,这就为后来王仙芝、黄巢在起义时一呼百应提供了个人素质基础。(擅长击剑骑射,略通书牍奏记,颇有口才,喜爱招养亡命之徒。)这些特质很重要,造反毕竟是脑袋、灭族的事情,不是哪个人随便一喊,大家就头脑发热跟着干的,就好比村子,不是那个农民说要打倒地主,就所有人都响应的,你至少得有人相信你能干翻这个地主吧?至少有自己的小圈子形成领导核心吧,不然别人鸟你?不过是看笑话、当成懦夫的玩笑罢了。
再次,王仙芝、黄巢懂宣传,会营销,有号召力。在造反之前,王仙芝、黄巢做了充足的思想宣传。这一点,接下来的叙事中详细讲解。
最后,王仙芝、黄巢从事的行业为其提供组织基础、宣传网络、经济保障,个人权威。贩卖私盐,就像今天走私香烟一样,乃至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贩毒一样,需要严密的组织网络、核心骨干,从而形成紧密的利益集团,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黑恶势力集团,从而才能玩转这盘生意,不然你普通人去试试?而王仙芝、黄巢,在起义之时,已经是当地私盐贩子的老大了,又喜欢养几个亡命之徒做小弟,有稳定的组织基础。王仙芝和黄巢的走私网络,从今天山东沿海的晒盐场,一直延伸到长安,延伸到江南,几乎涵盖了大半个唐王朝,为王仙芝、黄巢宣传反唐思想、宣传个人主张、招募反唐士兵提供了宣传网络支持。知道,今天山东,以前是产盐之都,帝国的大部分盐都是山东供给,而王仙芝所在濮阳、黄巢所在的曹县,离河南开封、东都洛阳比较近,是今天的山东地区、江南地区、河北地区进入东都洛阳、进入京城长安咽喉要地——即便到了今天,曹县不远的徐州,都还是中国铁路交通的大枢纽。从这个地方,利用私盐走私向各个市县搞宣传,是比较容易的——那个时代,搞宣传不像现在这样,掌握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电台就能搞定一大半,而是要靠人去宣传的,如果你在一个偏偏县城造反,又没有自己的组织体系和宣传网络,那大概率你的造反思想还没传出县城,就已经人头落地,等消息散布开来,准备响应你,才发现你已经挂了。
各位读者想想,历来农民起义,是不是大多数起义领袖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宣传网络?陈胜吴广,经历史考证,本身是亡国的楚国下级军官,在反抗秦朝时也是督都戍边将士的小军官;汉末黄巾起义,张角是五斗米教的教主;元末朱元璋起义,本身利用了明教(明教不仅仅存在于金庸先生笔下,而是真实在历史上存在过,在元末流行于中原,正式名称为摩尼教[mani],现在名称为祆教,至今仍有这个宗教存在)的组织和宣传体系,明末李自成本身是个邮局小主管,掌握宣传路径;清末洪秀全,本身就是“拜上帝教”的创始人和领袖。
贩卖私盐是暴利行业,就像今天贩卖假烟、搞电信诈骗、网络赌博那样,一本万利,为王仙芝、黄巢积累了不少财富(世代为盐商,富有资财),提供了他们豢养死士、招兵买马的经济基础——天下大旱,让老百姓跟着你造反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给点吃的就行,如果你是个穷光蛋,你大概率只顾自己生死,没有能力组织他们和你造反,但是如果有点钱,有点粮,能让大家跟着你不挨饿,那响应你,那为了推翻唐王朝的崇高理想,或者为了肚子不挨饿,跟着你,没问题。加之王仙芝、黄巢是盐帮头子,就像后来漕帮头子一样,具有个人权威,所以当王仙芝、黄巢起义时,迅速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讲完背景,咱们再把目光聚集到王仙芝、黄巢起义的动作本身。
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统治者仍在层层盘剥,人心思反,于是,王仙芝、黄巢充分利用自己走私盐巴的销售网络,利用唐末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到处散播反唐童谣、张贴大字报:“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当然,这则童谣只是当时许多造反的童谣之一,(近日奸险之徒,多造无名文状,或张悬文榜,或撰造童谣),但是不要小看这首童谣,它传播广泛,下到黎民百姓,上到王公贵族,议论纷纷,而且王公贵族们十分害怕,神经紧张得不行(时议畏之),尤其是当黄巢跳出来举起反唐大旗的时候,老百姓反看了黄巢的姓名和朋友圈后,更是笃行黄巢就是那个挑起反唐大任的英雄、勇士,于是归着云集。
为什么这首小小的童谣在那个年代有如此的威力?因为百姓都在等一个造反的人解救自己,就像宗教初期的教徒受到压迫后等待“主”的降临解救自己是一个道理。这则童谣,利用了当时百姓渴望起义领袖的心理,至少向百姓暗示了如下信息,符合传播学的定律:一,思想明确:大家不要慌,不要失望,会有人带领大家起义的,你们做好心理准备,随时响应就行(天下反);二,时间和造反标志明确:造反的时间很快了,就是金色蟾蜍(普通的蟾蜍是青灰色的)对着人们怒目相视的时候,就是咱们起义的时候(金色虾蟆争努眼);三,领导人物暗示到位:这个领导人就在咱们曹州菏泽市,和“金色”有着神秘的联系,放心吧,他很快就会出来解救大家了;四,前景描述到位(画大饼):这个人将会像安禄山那样,把皇帝打跑,建立属于咱们自己人的新王朝,大家要有信心,积极响应这个英雄人物的出现(唐朝传说中,安禄山造反前,玄宗皇帝也看见了金色虾蟆);五,跟着这个领导干,发家致富不是梦,富贵荣华你享尽(“金蟾”至今还有招财生宝的寓意)。所以说,这则童谣,威力无比,煽动性极强,它的威力,将在黄巢举起起义大旗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宣传舆论到位之后,王仙芝开始组织人手,找到尚让、尚让的哥哥尚君长组建了起义的核心组织,成立了后来大齐王朝的原始股东会。尚让、尚君长的家室没有什么记录,根据王仙芝的生平和交际,大概率也是私盐贩子或者亡命之徒。这个时候公司名称还没想好,但营业范围很明确,那就是干翻唐王朝,但是毕竟太抽象,基层员工不理解,那就再想一个朗朗上口、符合基层员工诉求的口号——“天补平均”。
天补平均是什么意思呢?唐朝贵族、富豪、地主坐拥良田千顷,却不用交税,不用服徭役,而普通百姓无地可种却要承担苛捐杂税,十分不公平。现在,王仙芝就是上天派下来,带你各位推翻唐朝统治、推翻这种不公平的人,所以咱们公司的经营目的,就是“天补平均”。
于是,王仙芝自封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再次充分利用了自己销售私盐的网络优势,向全天下的节度使、官员、百姓发出大字报,控诉道:“这个破朝廷,贪污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赏罚不明,不配作为唐朝统治我等,今天,咱们就反了他了,推翻了,重新建立一个政治清明、轻徭薄赋、天补平均的新世界吧。百姓同胞们,跟着我王仙芝,打碎旧世界的镣铐,建立新世界吧,翻身作主人;基层官吏同志们,节度使大人们,这个破朝廷赏罚不明,你们要么加入我王仙芝的队伍,要么不要阻挡我王仙芝推翻旧朝廷,否则你们无论是否抵抗我王仙芝,都不会得到朝廷的赏识,还会白白折了性命。我,王仙芝,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今天是来解救你们的,跟着我,走,干翻旧朝廷!”(仙芝妄称为大将军,向各道发出檄文,说官吏贪婪、赋税苛繁、赏罚不公。)
檄文一张贴,帅旗一立,百姓云集,王仙芝很快就拉起了几千人的队伍,率先攻打曹州、濮州,势如破竹,队伍越拉越大,造反的风险看上去可防可控。
曹州被王仙芝打下来之后,找到黄巢,问要不要加入自己的公司一起赚大钱。黄巢心想,造反那是必须的,但是我好歹也是个盐贩集团的头目,得有自己的班子,再加入王仙芝的公司,不然很容易就排挤除了股东会、董事会,那还玩个P。所以黄巢也拉起大旗,向曹州境内百姓群发消息——我,黄巢,起义啦!快加入我的公司一起干吧。
曹州百姓一翻黄巢的朋友圈,好家伙,这小子不正是童谣中传说要带领我们发家致富、推翻唐王朝的“金色虾蟆”吗:大伙儿看看,黄巢是咱们曹州本地人,对吧?大伙儿看看,黄巢是不是姓黄呢?黄不就是“金色”吗?大伙儿再看看这个黄巢年纪轻轻五岁就写了菊花诗,菊花不就是金色的吗?对了,对了,这儿还有呢,黄巢这个“金色虾蟆”在高考失败后发的那个朋友圈,不就是发誓要带着满身黄金甲的军队占领长安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了是了,这个黄巢,就是咱们苦苦等待的解救大伙于唐王朝的压迫、建立新世界的大英雄,大家都给我冲冲冲,赶紧踊跃报名。一时间,黄巢就拉起了几千人、几万人的军队,并迅速加入首义(第一个举起反旗的人)王仙芝的公司,合并为一家,实现了当初密谋造反的策划。(七月,黄巢自沂、海,其徒数万,趋颍、蔡,入查牙山,遂与王仙芝合。)
王仙芝、黄巢主动合并后,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向东沂州(今山东临沂),西攻洛阳周围地区,并迅速实现占领。到了第二年(公元年),又迅速攻克河南泌阳、河南邓县等地,试图向西进军,攻入东都洛阳、攻入长安,杀了唐僖宗,解救天下苍生。
唐王朝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皇帝在搞马球比赛,宦官在与王公大臣和节度使搞政治斗争。而地方官吏害怕朝廷怪罪,也都层层瞒报,不把王仙芝、黄巢造反的事情捅到中央,都捂在手里。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搞不定这帮起义军,朝廷就会问:这个小毛贼都搞不定,你拿脑袋有什么用?砍了。如果你搞定了,朝廷还是会问罪: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出现叛乱,偏偏你这个地方出了问题?你能力不行,砍了。所以干脆不报,有能力就努力抵抗,剿灭了事,没有能力,就坚守城池把他们赶到别的地方去,反正不要在自己地盘闹事就行,实在搞不定,那就只能逃跑或者被砍死。所以,王仙芝、黄巢起兵之初,比较顺利。(宰相以之为耻,但僖宗全然不知。)
当然,起义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没有温情脉脉,只有血腥和残酷的斗争。由于是农民起义,王仙芝军队没有补给,没有组织纪律性,在攻城略地之后,往往要靠洗劫当地官员、富商为生,当官员、富商不足以供养这支队伍后,这些曾经的被害者,就会抢夺和洗劫当地百姓,受害的百姓没有生计,求助无门,便又会被裹挟进起义队伍参加反抗朝廷的斗争,所以王仙芝、黄巢的军队,兵源不断,在求生的路上,一度攻无不克,活动范围影响到了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公元年末,王仙芝、黄巢的军队已经壮大到唐朝中央想看见也得看见,想不看见也必须得看见的地步,于是王公大臣才上报皇帝,请求妥善处置。
唐僖宗的第一反应(其实是宦官集团的反应),就是绞杀王仙芝部队。于是同年十二月,唐僖宗李儇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剿灭王仙芝、黄巢起义的临时总司令(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并派遣禁军也就是神策军人,装甲骑兵人由宋威指挥,同时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河南诸藩镇所遣各军均由宋威指挥——其实基本指挥不动,但是各藩镇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同意一同抗击王仙芝、黄巢的起义。
公元年(乾符三年)七月,宋威同王仙芝义军第一次交手,双方在沂州城下攻战,但毕竟宋威的军队再不济,也是正规军,而王仙芝、黄巢的军队人数再多,也是临时来起来的队伍,装备和战术素养差太多,王仙芝打不过,几避实就虚,采用机动作战的方式,长途奔袭,西进河南,不十天连破河南八个县城,并且占据河南禹州市和河南郏县作为根据地。
为了化解河南危机,唐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临时副总司令(招讨副使),镇守洛阳。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挑选选步兵人,北上汝州(今河南临汝)、邓州(今河南邓州市),扼守前往长安的要道,命令凤翔节度使令狐绚和邡宁节度使李侃选步兵、骑兵进驻陕州(今河南陕县)、潼关(今陕西潼关),构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的防线,阻止王仙芝向京城进发,试图诱敌深入,歼灭王仙芝军队。
结果呢,王仙芝军队作战太猛,强攻汝州(今河南临汝),把镇守汝州的官兵全部屠杀歼灭,占领了汝州。在这一战中,王仙芝直接杀死了唐朝将领董汉勋、刑部侍郎刘承雍,生擒了刺史王镣,起义军获得象征性和实质性非凡的胜利。留守东都洛阳的文武百官,仓皇西逃长安,唐僖宗也在长安取消了重阳内宴,与大臣谋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朝廷能怎么解决呢?无非两板斧:能剿灭,就剿灭;不能剿灭,就招安。现在眼看剿灭王仙芝无望,而王仙芝兵峰直指长安,那就给他签个委任状,把他招安了算了。于是唐僖宗下诏赦免王仙芝罪,说到“大家都是体面人,不打了,来来来,我给你个官当当,你也不要搞起义了,乖。”("除官,以招谕之")结果王仙芝雄心正旺,理都不理,直接北上攻占阳武(今河南原阳),进军郑州、中牟(今河南鹤壁西)等地。
朝廷眼看招安无望,你王仙芝是铁了心要取我文武百官项上人头了,那有什么好说的,我就死战呗。王仙芝在进攻中牟时,遭受了唐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的顽强抵抗,攻城失败。
战败后王仙芝分兵两路。王仙芝率一部义军南下,十月攻打唐州(今河南沁阳),邓州;十一月继续南进,一举攻占郢州(今湖北京山),复州(今湖北沔阳);十二月攻随州(今湖北随县),转向东南挺进安州(今湖北安陆)、黄州(今湖北黄冈)。另一支队伍东进淮南,从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取舒州(今安徽潜山)、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声震淮南。半年时间里,王仙芝军队在江淮河汉之间广大地区流动作战,打得唐朝官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起义军队伍也迅速壮大到30万人。
就在王仙芝计划攻打湖北蕲州时,蕲州刺史裴倔主动投降,并以刺史的身份,上奏朝廷,为王仙芝上表求官,王仙芝此时或为了麻痹朝廷,或已经疲于战争,有所动摇,也想讨个官职了此残生。唐僖宗顺坡下驴,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王仙芝准备接受敕封,放弃抵抗。结果黄巢不干了——当初一起说好打到长安,你怎么现在就被蝇头小利放弃抵抗呢?于是带领十余骨干,跑到王仙芝的中军打仗,给了王仙芝一个打耳光,斥责了王仙芝一通,王仙芝放弃了敕封,才算了事。
王仙芝受降这个事件,有学者认为接受招安这一段,是后世地主阶层修史时加上去的,为了抹黑王仙芝,因此提出质疑,咱们按下不表,咱们姑且相信《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录,认为真实发生过。那这个事情,就很有意思了:一、朝廷在这里也是心机满满,故意只封了王仙芝的官,不封黄巢等人,无论王仙芝是否接受,都将制造王仙芝集团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王仙芝实力。二、王仙芝贵为首领,黄巢却可以带人殴打,说明黄巢在王仙芝军队中,是实权派,当初带队加入的决策极其英明,而且从事后事情的发展来看,王仙芝集团内部的权力,在慢慢向黄巢这边转移。三、这件事情之后,固定了百姓和起义队伍认定黄巢才是那个金色虾蟆的认知,黄巢在后来才有了继承起义军正统的人心基础。政治和权力,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虽然王仙芝拒绝了招安,但是和黄巢的矛盾已经产生。王仙芝决定于黄巢兵分两路作战。
公元年正月,王仙芝攻取鄂州(今湖北武昌)。七月,与黄巢合兵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失利后于八月攻占安州、随州,以后又转攻复州、郢州。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唐王朝在三月发布《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王仙芝军队,并同时对王仙芝及其下级军官发动政治攻势,许以高官厚禄,动摇人心。
人心一旦动摇,那铁的队伍也会散架。很快,王仙芝发现自己的队伍带不动了,要吃的没吃的,到后期只能草根树皮,实在不行只能吃死人肉;要美女没美女,要地位没地位,而朝廷不经许诺给自己的官兵社会地位,正式官职,而且一旦转正,就可以享受宝马香车和美人,何必这么累呢?于是,王仙芝在公元年农历十一月,再次写了降表,派自己的心腹大将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去邓州请降。朝廷也不想搞了,节度使更不想搞了,唐朝廷此时在邓州的临时总司令,也就是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接受了王仙芝等人的投降,并计划护送他们到长安商议处置办法。
就在这时,半路杀出来了宋威,就是临时总司令,搅乱了这一计划。宋威为了和杨复光争权抢功,就在杨复光护送王仙芝等人前往长安的途中,杀了尚君长等前来受降的王仙芝将领。王仙芝一听,完犊子,原来朝廷根本不想接受我,只是设计陷害我,那好,咱们战场见。(二月,王仙芝余党攻江西,招讨使宋威出军屡败之,仍宣诏书谕仙芝。仙芝致书于威,求节钺,威伪许之。仙芝令其大将尚君长、蔡温玉奉表入朝,威乃斩君长、温玉以徇。)
王仙芝随即率军南下,强度汉水,进攻荆南(今湖北江陵)。年正月初一,王仙芝攻占罗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驰援,里外夹击,在荆门打败王仙芝军队,王仙芝突围后往申州(今河南信阳)进军,结果又被唐军临时副总司令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王仙芝军队损失2万余人精锐,实力大减。
根据荆南地区的报告和曾元裕的战报,朝廷终于查清了宋威谎报战国,开始追究宋威做出错误的决策杀了尚君长的责任,解除了宋威的兵权,将提拔曾元裕为临时总司令,接管了宋威的权力,提拔州刺史张自勉为临时副总司令,即招讨副使,调动西川节度使高骈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运转使,组成新的军事布局,全面剿灭王仙芝部队。
新官上任,总要做出点成绩,更何况是刚打了胜仗的曾元裕呢。唐军集中优势兵力,对王仙芝形成包围之势,准备全歼王仙芝。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被曾元裕包围,经过几番激战,血流成河,王仙芝军队被斩杀5万余人,王仙芝也在突围中被乱兵砍死。王仙芝起义,就此终结。
王仙芝战死后,剩余部队渡江转战江南,另一部由尚让率领投奔黄巢继续战斗。反抗唐朝暴政的接力棒,传到了黄巢手中,黄巢这位落魄书生,终将为王仙芝报仇雪恨。,咱们重点讲黄巢领导下的起义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