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窟(西魏)窟顶东披,伏羲、女娲的形象出现在窟顶。伏羲女娲传说来自民众对日神信仰,伏羲与羲和、帝俊、帝喾、黄帝是同一人;女娲与女蛾、常仪、嫦娥、嫘祖、西王母是同一个人或神。
窟顶画风有飞动的彩云和各种传说中的神怪。东披画面中央描绘两个力士共同持一支莲茎,上面开放一朵大莲花,莲花中有摩尼宝珠。在摩尼宝珠的两侧,分别画出伏羲和女娲的形象,他们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兽形。左侧为伏羲,他一手持矩(折角尺子),一手持墨斗,身上有一圆轮,内有金乌,象征太阳;右侧为女娲手持规(圆规),身上圆轮内有蟾蜍,象征月亮。规、矩、墨斗等物为木工的用具,分别用来画圆形、方形和直线,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里圆和方就象征着天地,寓意伏羲、女娲为开天辟地之神,“天圆地方”同时也寓意矢志不移的追求、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团结仁爱、诚信厚德、和而不同的精神。
在伏羲、女娲的下部还画有开明神兽与仙人,在同窟窟顶的南、西、北披,分别画有风、雨、雷、电四神,以及飞廉、羽人等形象。
伏羲、女娲作为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之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文献记载。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有关他们的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伏羲女娲是人类民众编造的具有神奇的功绩卓越的“人性化了的神”。到了汉代,以绘画形式表现的伏羲、女娲也多了起来,从洛阳的汉墓到西北嘉峪关魏晋墓中都可以看到有伏羲、女娲的画像。通常伏羲手持矩,身上有一圆轮,内有金乌,象征太阳;女娲持规,身上圆轮内有蟾蜍,象征月亮,上半身为人形,下半身是蛇形。有时伏羲和女娲的蛇形(龙形)下半身还缠到一起,表示交合繁衍人类后代。
西魏时期,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内容大规模地出现在佛教石窟中,与佛教壁画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伏羲女娲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此窟在画法上则利用飞动的云朵和纹饰,着力渲染一种飘飘欲仙的动势,造成一种满壁飞动的效果。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兼容性,以及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可看出这个时期从中原传来新的艺术风格对莫高窟壁画产生的强烈影响。
直到今天,伏羲女娲以及炎黄二帝依旧是国家正式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他们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父亲母亲。每年国家都会派遣官员与两岸三地华夏儿女共同参加祭祖大会(公祭先祖盛典),颂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周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