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孕育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然而,因为人们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一些名贵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相继面临枯竭,或濒临灭绝。
蟾酥是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分泌物,也是麝香保心丸的重要原料。但近年来,蟾蜍已被列为濒危动物,蟾酥也被列为濒危药材。因此,建立蟾蜍养殖和优质蟾酥基地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年,上海和黄药业于山东成立菏泽和黄生物资源技术有限公司,为中华大蟾蜍大规模养殖和蟾酥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持;年与辽宁三达药材合作,在桓仁投建中华大蟾蜍、蟾酥规范化及规模化生产基地。年,公司蟾蜍人工养殖产业化项目获国家工信部立项。上海和黄药业用实际行动致力于野生动物与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麝香保心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满足了人们的用药需求。
当然,蟾蜍和蟾酥基地建设,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片高技术难度的未知领域;而对于为人类供应贵重药材原料的蟾蜍,人们更是缺少正确的认知,甚至还因为它们其貌不扬而产生误解和偏见。
自本期开始,我们特别推出“我的蟾蜍基地观察志”栏目。每一期,我们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主题,带领大家零距离探访蟾蜍基地。
第一期就让我们跟随基地工作者、观察志的特约撰稿人高子阳的脚步,一起走进中华大蟾蜍的世界,一探究竟……
走进中华大蟾蜍的世界
文/技术中心高子阳
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这座位于祖国东部的长白山余脉山城,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和悠久的林蛙养殖历史,野生蟾蜍资源蕴藏量大。年,公司开始在当地进行宣传动员,帮助有意向的养殖户开展中华大蟾蜍养殖,同时在当地进行实验研究。目前已在该县的桓仁镇、黑沟乡、北甸子乡、华莱镇等地及周边发展了10多户养殖户,建设了孵化越冬池30多个,养殖面积达亩。
作为一名基地工作人员,我与这些“小家伙们”可谓是朝夕相处,现在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讲一讲中华大蟾蜍的“故事”。
“婚恋”中的蟾蜍
1
蟾蜍抱对
春天随着大地温度的升高,解除冬眠的蟾蜍第一件大事就是传宗接代。暖和的阴雨天是蟾蜍从冬眠中醒来上岸的最佳时机。
雄性蟾蜍冬眠后从越冬的土里或河湖池塘里出来,早早地赶到出生的池塘,在岸边浅水中徘徊游弋,发出“勾勾勾”低沉的呼唤声,耐心地等待着雌蟾蜍的到来。而作为姑娘家,大部分雌蟾蜍总会姗姗来迟些。池塘里“男多女少”的局面使得雄蟾蜍看到雌蟾蜍到来后便会热情的抢着去抱对。在水里,它会游上前去,用前肢从背后抱着雌蟾蜍的前肢腋下;在陆地上,它就爬到雌蟾蜍的背上去抱对。
春季抱对的种蟾
2
卵带
抱好的一对“夫妻”会开始在池塘的浅水边寻找合适的产卵地。向阳有水草、芦苇、树枝的浅水区往往是最理想的产卵地。蟾蜍是体外受精,雌雄蟾蜍同时将精子和卵子产在水里,由其自行结合。而后,雌蟾蜍背着雄蟾蜍在水草里爬行,将卵带均匀地缠绕其上,固定在水的中层。选好产卵地后,雌蟾蜍一般1-2天就会产下卵带。
刚产出的卵带看上去就像一条缠绕在水草上的黑色长毛线,仔细观看可以发现,1~4行黑色的卵交错排列在直径4毫米左右的透明卵膜内。一条卵带能有1米多甚至几米长,里面的卵平均有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卵带慢慢吸水膨胀,卵膜逐渐变白,卵也慢慢孵化成蝌蚪。
缠绕在水草上的卵带
3
恋爱中的离奇事件
恋爱中的蟾蜍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画面。比如有时几只雄蟾蜍会同时看上一位“姑娘”,于是就会有两只雄蟾蜍分别从腹面和背面抱上雌蟾蜍,甚至三四只分别从侧面、腹背抱上雌蟾蜍的景象。几只的雄蟾蜍的热情“熊抱”非常可能给雌蟾蜍造成恋爱惨剧。另外,就像在周星驰版鹿鼎记里服了“我爱一条柴”的人会对棍状条状的物体痴迷一样,久久等不到雌蟾蜍到来的雄蟾蜍有时会抱上水里的网球、锦鲤圆圆的头顶等等圆形的物体上。
4
悲壮的"蟾蜍爸爸"
数月的冬眠、提前出蛰上岸、岸边一两周的徘徊等待和抱对时的竞争都给雄蟾蜍带来很大的消耗。雄蟾蜍本身由于两性异形,个体比雌蟾蜍小,存储的能量也少,交配后会有一部分死亡。死在产卵池的雄蟾蜍尸体会成为后代蝌蚪的食物。这些蟾蜍为了养育后代,奉献了全部,那些悲壮的故事,年年都在上演。
繁殖后死亡的蟾蜍成了养育后代的食物
奇妙生长衣食住行
1
从水到陆进化史
蟾蜍的个体发育经历受精卵—胚胎—蝌蚪—幼体—成体5个阶段。蝌蚪的四肢发育顺序是先同时长出两条后腿,待后腿长成后,再长出前肢;前肢的发育有不易觉察的先后顺序,先伸出左前肢,再伸出右前肢,间隔也就1天左右。
基地养殖池中的蝌蚪群
蟾蜍2个月间从水到陆的生长过程其实就是地球生命几亿年来从水到陆进化史的一个缩影。小蟾蜍登陆后逐渐摆脱水生环境。
一般来说,幼蟾到成蟾的生长发育需要数年的时间,但耳后腺与生俱来,上岸1-2个月后就很明显了。生长中雌性个体的个头逐渐大于同龄的雄性个体。
成长中的小蟾蜍
2
蟾蜍脱“衣”
蟾蜍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蜕皮,一层很薄的角质皮,如同一层黑色的透明薄膜。如果晚上发现离群独居、静止不动而又体表非常湿润的蟾蜍,那它就是要蜕皮了。蜕皮时,小家伙四肢并用,将体表的蟾衣拨到口中吃下。它蜕下的皮被称为“蟾衣”,各种医药典籍里并没有收载其作为中药材,这点不能轻信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虚假宣传。
夜晚正在脱“衣”的蟾蜍
3
别问我几岁
蟾蜍的寿命可长达10年。通常根据大小和体长来推断蟾蜍的大概年龄,因为真正的年龄只有通过它的“骨年轮”才能准确知道。
4
偶尔打打“鸡血”
虽然蟾蜍平时懒洋洋地不爱动,但有时它们会一反常态,活动非常敏捷,像打了“鸡血”一样。比如繁殖期的雄蟾蜍,攻击性最强,打斗敏捷;再比如夜晚在诱虫灯下发现爬动迅速的甲虫时,它们会瞬间变成机敏的“猎人”,脖子转动和追赶的速度变得异常迅捷,发现食物在舌头可达到的范围时,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弹出,将猎物捕获。
5
夜晚一起来“聚餐”
蟾蜍一般昼伏夜出、不喜亮光,但晚上诱虫灯吸引的昆虫却能吸引很多蟾蜍前来“守株待兔”。基地设计了一组诱虫灯具,利用当地丰富的昆虫资源,诱集昆虫,饲养蟾蜍。壮观的蟾蜍大军安静友好地蹲坐在同一盏灯下“聚餐”,这憨态可掬的场景相当震撼。
基地夜晚聚集在诱虫灯下捕食金龟子的蟾蜍
第一年诱集的昆虫仅能识别的就统计了百种以上,其中不乏美丽罕见的蛾子和甲虫,如银杏大蚕蛾、红天蛾、东方美苔蛾、丹日明夜蛾、铜绿丽金龟、独角仙等,也有可作地方名吃的昆虫,如豆丹、金龟子、柞蚕蛾等。不过在基地,这些统统都是蟾蜍的口中食。树蟾、黑斑蛙、东方铃蟾有时也会跑来分一杯羹。有这么多小生命的陪伴,夜晚的基地是何其热闹!
诱虫灯诱集的几种甲虫和蛾
6
蟾蜍也会淹死哦
除了冬眠时皮肤呼吸可以满足微弱的新陈代谢,蟾蜍能长久地待在水底以外,其他季节,它肺内存储的氧气和水下的皮肤呼吸满足不了其长时间待在水下的需求。如果不能及时浮上水面换气,也会被淹死。
谁是谁的终结者
1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蟾蜍虽有致命毒液作防卫武器,但在没有受到致命威胁时,不会轻易使出杀手锏,所以徒手捕捉蟾蜍一般是没有问题的。遇到蟾蜍,用手直接抓起,它一般的反应是跳跃或爬行逃跑。被抓到后,它通常会先鼓起肚子,很快一泡尿就来了,有时排量还挺大,真的是“尿不完蛤蟆尿”。
2
各路天敌使大招
蟾蜍没有护卵行为也不会照顾后代,它们是以繁殖数量取胜的代表生物,自然状态下繁殖成功率很低,不足5%。从卵带被产下那一刻起,就招来很多天敌。
天上有迁徙回来的候鸟,如野鸭等,它们会偷吃卵带和蝌蚪。地上有虎斑颈槽蛇、赤链蛇等,都是蟾蜍协同进化中的天敌。它们有一套专门对付吸气膨大的蟾蜍的“秘密武器”:用刀子一样的牙齿切开蟾蜍鼓成气球一样的身体,将其吞下,并且不会中毒而死。虎斑颈槽蛇还能利用蟾蜍的毒液作为自身的防御武器。黄鼠狼也经常夜访基地,跳进圈养的蟾蜍栏中,肆意撕咬、捕食蟾蜍。
正在捕食蟾蜍的赤链蛇
水里有蜻蜓类的幼虫、龙虱及其幼虫、仰泳蝽、水鳖虫、螳蝽等捕食蝌蚪,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当属蜻蜓类和龙虱的幼虫。龙虱幼虫凶猛贪食,其头部夹子一样的“弯刀”在夹住猎物的同时注入毒素和消化液,等猎物体内器官溶化为液体时,它就可以像喝软包装饮料一样轻松进食了,最后只剩下猎物的一张皮。它一昼夜吃掉15只蝌蚪都不足为奇。
蝌蚪的各种昆虫天敌
德国曾报道当地乌鸦避开蟾蜍布满瘰粒的背部,从身体侧面或腹面啄食其肝脏,造成蟾蜍鼓成“气球”的身体爆炸的新闻。文献中也有记载了一些刺猬会咬死蟾蜍,并将它们的毒液涂在自己的刺上以加强防卫。这些现象在我们基地暂时还未发现。
其实,蟾蜍元素自古以来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古人将蟾蜍视为月精,蟾宫折桂,乃祥瑞之意;现在它也几乎是每家店铺必不可少的陈列——金蟾摆件。中华大蟾蜍为我们奉献了它宝贵的蟾酥作为中药材,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和黄人的眼里,它是当之无愧的宝贝,是金蟾!希望通过本期简短的介绍,能让大家以自然、平和、亲近的眼光重新认识蟾蜍,爱惜它,更保护它!
下期预告:带您走进蟾蜍基地
相关链接
上海和黄药业蟾蜍养殖基地:上海和黄药业自年开始进行中华大蟾蜍人工繁育养殖研究,至年已建设30亩中华大蟾蜍科研养殖基地和亩中华大蟾蜍大规模养殖基地。
中华大蟾蜍科研基地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年建设完成。基地设有个蝌蚪孵化池、10个养殖池、2个越冬池和1处昆虫饲料养殖房,并配有上千平米集蟾酥加工和办公功能的生产区。同年,公司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菏泽和黄生物资源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基地存栏种蟾1.5万只,已完成蟾蜍最佳越冬方式研究、蝌蚪及幼蟾生长曲线研究,蟾蜍越冬存活率达75%以上。
中华大蟾蜍大规模养殖基地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年底开始投建。基地为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特点,两栖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适合半人工孵育模式的开展。针对大规模养殖的饲料供应问题,基地建立了最佳诱虫灯具组合,为蟾蜍提供丰富的自然昆虫饲料。现已签约农户15家,建设面积达亩。
中华大蟾蜍:中华大蟾蜍(即中华大蟾蜍指明亚种),为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中华蟾蜍的3个亚种之一,俗称癞疙疱、癞蛤蟆。它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蟾蜍,成体皮肤极粗糙,耳后腺大,背面瘰粒多而密,体肥大,卵排列于管状胶质卵带内,蝌蚪体黑色。春末至秋末日间,常藏匿于住宅附近及耕作地边石下、草丛里或土洞内;黄昏时常爬到路边或田野中觅食;清晨及暴雨后也常出外活动。该蟾较笨拙,行动缓慢,不善于跳跃和游泳,常匍匐爬行。夏秋期间,其皮肤上的瘰粒高度角质化,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因此,它能生活在较干旱地区。冬季多入水中隐匿越冬,越冬期间停止进食。它能大量捕食害虫,其耳后腺分泌物加工制成的蟾酥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