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

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 http://m.39.net/pf/a_5567146.html

本回摘要

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遗弃在青埂峰下。这顽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人红尘”。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

姑苏城仁清巷内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在庙旁。他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甄士隐带着妻子投奔岳父,遭到岳父的白眼。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正文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1),撰此《石头记》一书也(2),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3),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4),绳床瓦灶(5),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6),于大荒山无稽崖(7),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8)。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9)、花柳繁华地(10)、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11)。”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12),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后面又有一偈云(13):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14)?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晓得这石头有些来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来,有些趣味,故镌写在此,意欲闻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纵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种奇书。”石头果然答道:“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15),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16),满篇子建(17),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馀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我师意为如何?”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绝无伤时诲淫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18),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19)。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20)。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21),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石头记》缘起既明,正不知那石头上面记着何人何事?看官请听。

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22),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矇眬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23),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24),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25),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26),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27)。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28),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29),岂不是一场功德(30)?”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31),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了。”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32)。”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固不可泄露,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得见否?”那僧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就强从手中夺了去。和那道人竟过了一座大石牌坊,上面大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33)。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34)。

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玩耍一会。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35)、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着女儿转身。才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是: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36)。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37)。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38),我在北邙山等你(39),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很该问他一问,如今后悔却已晚了。”

这士隐正在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的走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么?”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的很,贾兄来得正好,请入小斋,彼此俱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携了雨村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忙起身谢道:“恕诓驾之罪。且请略坐,弟即来奉陪。”雨村起身也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这里雨村且翻弄诗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掐花儿:生的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那甄家丫鬟掐了花儿,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40)。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自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他定是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每每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什么机会。”如此一想,不免又回头一两次。雨村见他回头,便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遂狂喜不禁,自谓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

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门出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已去,便也不去再邀。

一日,到了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又另具一席于书房,自己步至庙中来邀雨村。

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丫鬟曾回顾他两次,自谓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41):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42)。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43)?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44)。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45)。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凡也!”雨村忙笑道:“不敢。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期过誉如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46)?”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了。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47)。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48)。

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现,不日可接履于云霄之上了(49)。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

雨村饮干,忽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挂名。只是如今行李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得。”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弟已久有此意,但每遇兄时,并未谈及,故未敢唐突。今既如此,弟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50),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捷(51),方不负兄之所学。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52),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写荐书两封与雨村,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53),为寄身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54),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55)。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的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好。再使几人去找寻,回来皆云影响全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烦恼,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

看看一月,士隐已先得病,夫人封氏也因思女搆疾,日日请医问卦。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和尚不小心,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俱用竹篱木壁,也是劫数应当如此,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了,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熄,也不知烧了多少人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成了一堆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的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住。偏值近年水旱不收,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上又难以安身。只得将田地都折变了,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却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产的银子在身边,拿出来托他随便置买些房地,以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用半赚的,略与他些薄田破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发穷了。封肃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儿;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好吃懒做。士隐知道了,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可巧这日拄了拐,扎挣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拓,麻鞋鹑衣(56),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

士隐本是有夙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悟彻,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57)。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58),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59);择膏粱(60),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61);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62)。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63)。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大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的搭裢抢过来背上,竟不回家,同着疯道人飘飘而去。

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闻知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只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每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日那甄家的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了。”丫鬟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过去,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来了。那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儿好面善(64),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

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县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

不知有何祸事,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1)通灵──“通灵宝玉”的简称。亦即下文所说女娲炼石补天所剩的那块“顽石”,因其历经锻炼而“灵性已通”,并能幻化为贾宝玉,故称。

(2)《石头记》──此书的本名。因本书即记述女娲炼石补天所剩的那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在人间经历的故事,故称。

(3)饫(yù玉)甘餍(yàn厌)肥──意谓饱食美味佳肴。饫、餍:均为饱食之意。甘、肥:均指精美食品。

(4)蓬牖(yǒu友)茅椽(chuán船)──即茅草房屋。形容住屋简陋,生活清贫。蓬、茅:都是野草。牖:窗户。椽:纵向固定于檩条之上以支撑屋顶的木杠。

(5)绳床瓦灶──形容用具简陋,生活清贫。绳床:是一种用绳子将木板穿连而成并可折叠的简单坐具,故又称“交床”、“交椅”。以其学自胡人(古代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谓),故亦称“胡床”。这里只是形容床铺简陋,并非实指绳床。瓦灶:烧饭用的粗陶器和土灶台。

(6)女娲(wā蛙)氏炼石补天——上古神话传说,事见《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太平御览·卷七八·女娲氏》,略谓:相传女娲是伏羲之妹,兄妹结为夫妻,产生人类;女娲又以黄土造人,使人类大量增加。不料天崩地裂,大火熊熊,洪水泛滥,野兽横行,生民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女娲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折四条鳌足以为天柱,才避免了这场浩劫。

(7)大荒山──或本《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出入……是谓大荒之野。”无稽崖──曹雪芹杜撰的地名。“大荒山无稽崖”寓荒诞无稽之谈。

(8)青埂峰──曹雪芹杜撰的地名。其谐音为“情根”,寓贾宝玉的多情源于此。

(9)诗礼簪缨之族──意谓书香门第和官宦人家。诗礼:读诗书,讲礼义。簪缨:古代显贵的冠饰,代指官宦。簪:是一种条状饰物,用以固定头发或连接冠与发髻,兼有装饰作用。缨:帽带。

(10)花柳繁华地──意谓繁华游乐之地。花柳:游乐之地。

(11)温柔富贵乡──典出汉·伶玄《赵飞燕外传》:“(皇)后德(樊)嬺计,是夜进合德。帝(汉成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谓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合德:赵飞燕之妹。)形容美女成群而又荣华富贵的环境。贾宝玉生长的贾府正是这样的环境。

(12)几世几劫——佛教用语。形容年代久远。世:佛家将过去、现在、未来均称为“世”,故“几世”表示很长的时间。劫:佛家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毁灭与更生的过程,这样一个周期需要若干万年,谓之一“劫”,故“几劫”也表示很长的时间。

(13)偈(jì记)──佛教用语。本义为佛经中的颂词。引申为佛家诗。一般为四句,多富哲理或预言性。

(14)“无才”一诗──倩(qiàn欠):请,请求,恳求。此诗实为曹雪芹自况,即无意于为朝庭效力。

(15)野史──与“官史”、“正史”相对。原指私人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引申以指小说之类的作品。

(16)文君──指卓文君。汉代临邛富翁卓王孙之女,容貌美丽,才学优长,而夫死寡居。司马相如饮于卓氏,以琴曲挑之,卓文君即与之私奔,遂为夫妻,以卖酒为生。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7)子建──指曹植,字子建。三国魏武帝曹操第四子,著名才子。《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遂有“八斗之才”的美誉。又《魏志》(见《太平御览》卷六○○引):“文帝(曹丕)尝欲害植,以其无罪,令植七步为诗,若不成,加军法。植即应声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善之。”(事又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字略异)遂又有“七步之才”的美誉。

(18)“从此”四句──是借空空道人的彻悟,以说明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空、色、情:都是佛教用语。佛家认为,“空”是世界的本质,所谓万物不过是因缘遇合,倏生倏灭,并非真实存在;“色”是人所看到的表相,并非真实的存在;“情”是人对世界产生的感受,更属主观意识,而非真实的物质。这就是佛家所谓“四大皆空”的“色空”观念,也即佛家主张禁欲主义的原因。

(19)《情僧录》──《红楼梦》的别名之一。因空空道人抄录此书而使之传世,并因看了此书而悟彻了空、色、情,故称。作者欲借此书名,说明“情”的虚幻。

(20)《风月宝鉴》──《红楼梦》的别名之一。风月宝鉴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所造的一面宝镜,从正面看到的是美人,从反面看到的是骷髅,隐寓美人即骷髅。第十二回写贾瑞因贪看镜子的正面而丧命。作者以《风月宝鉴》为书名,是欲告诫人们要打破情关,跳出情海。故“甲戌本”凡例云:“《红楼梦》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风月:指男女之情。)

(21)《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的别名之一。因本书主要是为林黛玉等十二位金陵籍女子(即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立传,故称。

(22)地陷东南──古代神话传说,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而触不周山,致使东南大地塌陷下沉,所以东南低而西北高。这里并无特别含意,只是下句所说姑苏在中国东南,顺便提及。

(23)西方──这里指佛家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即所谓“佛国”,又称“西方净土”、“西方净国”、“西方世界”、‘极乐土’。《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灵河——佛国中的河。佛经中说因龙住于河中,永不枯竭,故又称“龙泉”。一说指印度人称之为“圣水”的恒河。

(24)三生石──典出唐·袁郊《甘泽谣·圆观》:僧人圆观与友人李源同游三峡,见几个妇人在汲水,圆观对李源说:“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我)托生之所。”并相约十二年后的中秋之夜在杭州天竺寺外相见。是夜圆观即死。李源虽觉怪异,还是如期而至,只见一牧童高唱《竹枝词》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才知圆观果已转生为牧童。“三生石”遂成为因缘前定的典故。曹雪芹顺手拈来,将其安在了灵河岸上。三生:佛教用语。佛家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每转生一次即为一生,故将前生、今生、来生谓之“三生”。绛珠仙草:为曹雪芹所杜撰,即林黛玉的前身。

(25)甘露──是一种特殊的露水。典出《老子》第三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认为是天地的精华,故甘露降被视为太平的祥瑞。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一·甘露》(释文)引《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26)离恨天──民间传说谓:“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后即以“离恨天”比喻男女相恋而不能遂愿,抱恨终身的境地。曹雪芹加以利用,可谓恰到好处。

(27)秘情果、灌愁水──这是曹雪芹杜撰的,前者寓林黛玉对贾宝玉一往情深而难以言表,后者寓林黛玉将陷入深愁苦海之中。

(28)造历幻缘──经历虚幻的因缘。造:通“遭”。遭受。缘:佛家用语,即因缘。佛家将事物的发生、变化、消灭的主要条件谓之“因”,辅助条件谓之“缘”,所以世界不过是因缘变化的过程,而非物质的存在,因而一切都是虚幻的,也就是所谓“色空”。

(29)度脱──佛教和道教用语。指超度世人脱离有生有死的苦难,达到脱离生死的涅槃境界。

(30)功德──佛教用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后世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度人出家等为功德。

(31)因果──佛教用语。佛教指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循环不爽。《涅槃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2)火坑──佛教用语。《法华经·普门品》:“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佛教谓众生轮回有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后三道最苦,谓之“火坑”。这里用引申义,泛指人世间的苦难。

(33)太虚幻境——太虚:指虚无飘渺的太空。出自《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幻境:虚幻的境界。出自唐·王维《为兵部祭库部王郎中文》:“深悟幻境,独与道游。”曹雪芹将二者组合,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仙境,当寓“虚无空幻”之意。

(34)“假作真”一联──意谓如果以假为真,真假必然混淆,那么真的也可能被当作假的;如果以无为有,有无必然混淆,那么有也可能被当作无。影射世人真假不分,是非不辨。

(35)有命无运──古人认为人的先天禀赋的贵贱寿夭为“命”,而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为“运”。“有命无运”就是虽有好的禀赋,却无好的机遇,所以将终生坎坷。

(36)“惯养”一联──菱花:指英莲将来改名香菱。空对雪澌澌:隐喻英莲将遭受冷落乃至虐待。雪:“薛”的谐音,指薛蟠。澌澌:落雪的声音,形容大雪。“菱花”两句暗指英莲虽被爹娘娇惯,将来却做薛蟠之妾,而且将受到冷落乃至虐待。此联隐喻甄英莲及其家庭的命运。

(37)“好防”一联:此联暗指后文甄士隐家将于三月十五日遭火灾。

(38)三劫──佛教用语。“三阿僧祇劫”的省略。指菩萨修成正果所需的时间。泛指极长的时间。

(39)北邙山──又作“北芒山”。本名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时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世即成为墓地的代称。

(40)“然生得”四句──意谓贾雨村生得一副福相。古人以为“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方腮”皆为福相的特征,而贾雨村兼有,故下文说“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此为贾雨村将来飞黄腾达作铺垫。

(41)口占五言一律──意谓随口念出五言律诗一首。口占:口头吟诗吟词。五言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亦简称“五律”。诗体之一。即每句五字的律诗,每首共八句四十字。如果每句七字,则称“七言律诗”,简称“七言律”或“七律”。如果每首超过十句(不论五言、七言),则称“排律”或“长律”。因其有一整套严格的格律规定,故称“律诗”。

(42)“未卜”一联──未卜:不可预知。三生愿:指婚姻。频:时时刻刻。此联是贾雨村自谓欲与甄家丫鬟(后文才交代其名字为娇杏)结姻的愿望不知能否实现,因而增添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愁绪。

(43)“自顾”一联──自顾风前影:这里化用了“顾影自怜”一典。典出晋·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意谓看着自己的身影也觉可爱。表示自我欣赏。堪:能够或配得上之意。月下俦:这里化用了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的故事:唐人韦固夜过宋城,见一老翁在月下翻看簿册,问之,才知是婚姻簿子。老翁并携赤绳,言其一旦用此赤绳系住一男一女之足,二人必成夫妻。后人即把“月下老人”奉为婚烟之神。这里是成婚之意。此联是贾雨村一面顾影自怜,一面暗想:将来谁能做我的配偶?

(44)“蟾光”一联──蟾光:月光。因相传月宫中有蟾蜍,故称。又暗用“蟾宫折桂”的成语。晋·郤诜获得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名后,对晋武帝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若昆山之片玉。”(事见晋·王隐《晋书》、通行本《晋书·郤诜传》)唐人将“折桂”之“桂”傅会为神话传说中月宫之“桂”,遂产生了“蟾宫折挂”这一成语。事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郤诜对策东堂,自云‘桂林一枝’也。自唐以来用之……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谓之‘月桂’。而月中又言有蟾,故又改桂为蟾,以登科为‘登蟾宫’。”参见第九回“蟾宫折桂”注。玉人:美人。这里暗指娇杏。此联是贾雨村借月光而隐寓两层意思:一是希望自己能像月光那样到楼上去看他倾心的娇杏;二是企盼自己一旦金榜题名,必定先向娇杏求婚。

(45)“玉在”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典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斯:此,这里。韫椟:收藏在柜子或木匣里。贾:一说为商人,一说通“价”,皆通。沽:出售,卖掉。)后人即以“椟玉”、“椟藏”或“待贾而沽”、“待贾沽”、“待贾”、“待沽”等来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出山的人。钗于奁内待时飞:典出汉·郭宪《洞冥记》卷二:汉武帝元鼎元年,宫中起造招仙阁,有神女以玉钗赠汉武帝,帝赐与赵婕妤。至汉昭帝元凤年间,宫人欲毁之,将匣子打开时,玉钗化白燕飞去。这里的意思与“玉在椟中求善价”相同。此联表明贾雨村雄心勃勃,信心十足,以为自己犹如椟中之玉、匣中之钗,虽然暂时落魄,将来定能仕途得意,飞黄腾达。

(46)芹意──谦词。典出《列子·杨朱》:从前有人觉得芹菜味美,即向乡绅推荐并称赞,乡绅一尝,味道却很差,胃里也不舒服,在场的人都抱怨他,使他十分羞惭。后即以“芹意”、“芹献”、“献芹”、“芹曝”、“献曝”、“美芹”等代称菲薄的礼物。

(47)飞觥(gōng功)献斝(jiǎ假)──形容酒席间频频举杯、互相劝饮的热闹景象。觥、斝:是古代的两种酒器,这里泛指酒杯。飞觥:挥舞酒杯。献斝:本义为酒席上行酒令规定的饮酒杯数,这里引申为劝饮。

(48)“时逢三五”一诗──三五:十五日。这里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满把清光:形容月光皎洁而明亮。护玉栏:玉雕栏杆沐浴在月光之中。此诗表示贾雨村的雄心壮志,即希望自己像高高在上的中秋之月,令万人仰慕。这是贾雨村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预兆。

(49)“飞腾”两句──飞腾:飞黄腾达。接履:义同“接踵”。接二连三、接连不断之意。意谓将不断高升。云霄:比喻高官显宦。这两句是说贾雨村的即兴诗就是其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预兆。

(50)大比──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泛称。以其为全国考生参加的考试,故称。这里指最高一级的会试。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轮,分为三级:头一年为院考,考生为府、县童生,考取者为生员,通称秀才;次年为乡试,考生为一省的生员(秀才)和在国子监肄业的监生,考取者为举人;第三年为会试,考生为全国的举人,考取者为贡士,贡士再经殿试考中者为进士。

(51)春闱一捷──这里指考取进士。春闱:指会试。以其在春天举行,故称。闱:这里指科举考试的考场。捷:本义为战胜、成功,引申为科举及第。

(52)黄道之期──即黄道之日。指六吉辰值日之日。《协纪辨方书·卷七·黄道黑道》)称: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为吉神,此六辰值日的日子,诸事皆吉,故称“黄道吉日”。

(53)投谒(yè叶)──本义为投递名帖求见。这里引申为持荐书投拜,以期关照。谒:晋见。

(54)黑道──“黑道日”的略称。六凶辰值日之日诸事皆凶,故称“黑道日”。见《协纪辨方书·卷七·黄道黑道》:“天刑、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陈者,月中黑道也。所理之方,所值之日,皆不可兴土功、营屋舍、移徙、远行、嫁娶、出军。”

(55)社火花灯──这里指元宵节表演各种杂耍,张挂各种灯笼。社火:逢年过节百姓举行酬神赛会,表演各种杂耍,以示庆贺,并兼娱乐。社:土地社。引申以泛指神。

(56)鹑(chún纯)衣──典出《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县:通“悬”。)比喻破烂的衣服。因鹌鹑羽稀秃尾,十分难看,故以为喻。

(57)笏满床──典出《旧唐书·崔神庆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形容满门为官。笏:亦名“手板”。是旧时朝臣上朝时手持的一种狭长板子,以象牙或木、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备忘。

(58)陇头──坟头。陇:通“垄”。坟墓。《礼记·曲礼上》:“适墓不登垄。”郑玄注:“垄,冢也。”

(59)强梁──典出《墨子·鲁问》:“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原指为人强横凶暴,胡作非为。引申为强盗。

(60)择膏粱──意谓挑选富贵人家的子弟做女婿。膏粱:“膏粱子弟”的略称。意谓吃肉类和细粮(泛指精美食物)人家的子弟。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61)“因嫌”二句──嫌纱帽小:意谓嫌官小。纱帽:旧时纱制的官帽。锁枷扛:泛指犯罪坐牢。锁枷:两种刑具。这两句是说因嫌官小而贪赃枉法,以致犯罪入狱,披枷戴锁。

(62)“昨怜”二句──紫蟒:绣蟒紫袍。以其为旧时高官之礼服,故借喻高官。这两句是说从贫穷到富贵只是转眼间的事。喻世事变幻无常。

(63)反认他乡是故乡──意谓人生在世,不过是匆匆过客,而人们却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以至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等到呜呼哀哉,还是赤条条一身而去。所以下文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64)面善──面熟。善:熟悉,知道,了解。《礼记·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逊),相观而善之谓摩。”孔颖达疏:“善,犹解也。”

-END-

本号所登载之文章,除部分原创外,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书籍(文中部分已做标示,并写明参考文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pz/4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