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登封,被它们圈粉了

今天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反映了文物见证时代风华文物展现时代风采文物滋养时代生活文物助力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提起文化遗产不得不说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嵩阳书院

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这里山峦环拱,清雅静谧,建筑古朴雅致。

嵩阳书院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理学发源地而闻名于世。

嵩阳书院前身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年)的嵩阳寺,五代后唐时改为书院。南宋王应麟《玉海》把嵩阳书院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

建筑布局

现在的嵩阳书院经多次增建修补,基本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布局,南北长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保存清代建筑26座。沿中轴线布置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除道统祠为歇山顶以外,其它建筑均为硬山卷棚布瓦顶,具有河南地方建筑风格。

嵩阳书院建筑体量适中,青砖灰瓦,古朴雅致。另外,嵩阳书院还保存有东魏以后石刻15品、古树14株等文物遗存。

嵩阳书院的建筑布局,与嵩阳书院的职责是密切相关的。嵩阳书院有三项职责:讲学、供祀、藏书。嵩阳书院刚开办时的目的:一是避免战乱的影响,二是学者追求隐居生活。随着官府的重视,官员的加入,影响的扩大,使得书院的教学与科举联系渐趋紧密。因此,书院建筑的讲堂与考场等在建筑布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先圣殿: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东西有孔子四大弟子的画像石碑,东为颜回和曾子,西为子思和孟子。嵩阳书院的先圣殿和道统祠,都是供祭祀用的,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古代圣贤的纪念,激发师生忠君爱国的热情。讲堂:讲堂是书院的主要建筑,正房三间,是理学大师程颢、程颐讲学的地方。内部陈列的有教学用具、二程(程颢、程颐)讲学图等。这里也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的发生地。道统祠: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的地方,祠内陈列有帝尧、大禹和周公的半身塑像,像后悬挂“帝尧巡狩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阳城测景(影)”三幅大型彩色图画。藏书楼:藏书楼的有无和大小代表着书院的档次和品位。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现存最后一进建筑,始建于年,重修于年,翻修于年。现楼内陈列有清代存书,共计57册,其他文物展品数十件。嵩阳书院在清代藏书曾多达86万册。泮池:泮池位于讲堂后面,池上有一青石拱桥。因孔子故乡在山东曲阜的泮水之滨,泮池的建筑便成了古代高等学府的象征,儒生考中秀才后才称“入泮”,要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然后再去先圣殿拜孔子圣像。除了嵩阳书院中轴线上的五进代表性建筑外,嵩阳书院还有博约斋、敬义斋、三益斋、四勿斋、考场、蒋公井等。书院的建筑命名上,也突出显示了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的影响。

典型碑刻

文物遗存

中岳嵩阳寺碑:现立于嵩阳书院牌坊内小广场的阶梯下东侧,刻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年),碑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整座碑设计独特,雕刻精美。碑身下半部为八分隶书撰写的《中岳嵩阳寺碑铭序》,全文共字,有专家称其为“汉后唐前隶书之冠”。碑背面分12层,雕刻佛像94尊,是研究中国古代浮雕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通高9米,宽2.04米,厚1.05米,是嵩山地区最大的石碑。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隶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

汉封“将军柏”: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嵩阳书院格局紧凑,功能完善,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学说、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对儒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对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中岳庙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岳庙坐落在嵩山太室山的中岳庙古称太室祠,始建于先秦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中岳庙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河南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中岳庙的建筑特征

中岳庙是古代祠庙建筑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实物见证。它依山势的倾斜坡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逐层组建,左右对称,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庙院北高南低,前后高低相差37米,全长米(合1.3华里),宽米,面积10万多平方米,中轴线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十一进建筑,是中岳庙的主体建筑。前六进为门、坊建筑,自峻极门向后为主殿宇。中轴线建筑高大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至峻极殿构成庙宇中心。

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太尉宫、火神宫、神州宫、小楼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建筑以单层布瓦色调陪衬主体建筑。

因其建筑主要是按照北京故宫形制重修,所以被誉为“小故宫”。

中岳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级的古代礼制建筑群之一。现保存楼、阁、宫、亭、台、廊、殿宇、碑楼等建筑余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庙内尚有古代碑刻73品,有汉到清代古柏余株。

典型礼制建筑范例

中岳庙个体建筑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的建筑群。

名山第一坊

原为木建牌楼,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庑殿式牌坊,改名“中华门”。门为三孔砖券拱形门,侧门额外为“依嵩”、“带颍”,内为“嵩峻”、“天中”石额四方。年又改建为三间四柱七楼牌坊,中楼坊匾“名山第一”。两侧坊低于中楼,各有斗拱,梁柱彩绘,巍峨壮丽。

天中阁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是中岳庙原来的大门,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改建,为高台建筑,阁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高20米,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覆顶。阁下砌一座高大砖台,台中部开三个券式门洞,内装三合实榻大门。天中阁是嵩山一带众多寺庙中最为壮观的高台建筑。

中岳大殿

中岳大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又名“峻极殿”,它建筑在高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覆以黄琉璃瓦,高达23米,面积平方米,前有广阔月台,雄伟辉煌。中岳大殿是中原地区一带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也是五岳中面积最大、规模最高的殿宇。上下檐分别施七彩斗拱,高大雄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

中岳庙给人的印象是大规模大,庙宇大,气魄大历来有“小故宫”之称看完大家觉得心动的话不妨找时间带上家人一起来看看这座嵩山脚下的“小故宫”吧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启母阙

启母阙位于登封市西北2公里

嵩山南麓万岁峰下

建于东汉延光二年(年)

年3月

被国务院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石”的传说?

启母阙北米有一处开裂巨石,即“启母石”。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后世流传有“闻鼓饷夫”的故事。汉武帝游嵩山时,为此石建庙,今庙已不存。东汉延光二年(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即启母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开母庙、开母阙。

启母阙结构?

启母阙结构与太室阙同。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门间距6.8米。西阙阙基为两层长方石板,下层石板较大而薄。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共7层,总高2.75米,每层用石2~3块。最上层的石块雕作斗形,上承托阙顶,下呈斜角与阙身垄相连。阙顶残毁过甚,残存部分在阙身上部东侧,雕作四阿顶。顶的上部雕瓦垄、垂脊,四周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阙顶正脊已毁。

启母阙铭文?

启母阙阙身上面有小篆体的长篇铭文,记述了夏禹及其父亲鲧治水的故事,赞颂了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一直为国内外金石学家所推崇。《金石考》载:阙的下部是东汉熹平四年(年)中郎将堂溪典所书《请雨铭》,字体为八分隶书,大部分已经剥落。

启母阙雕刻艺术?

启母阙身的阙身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双蛟、月宫图、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其中,雕刻的女子蹴鞠图,与少室阙上蹴鞠图一样,均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

骑马出行图蹴鞠图月宫图执毕猎兔图

启母阙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在金石雕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阙顶上雕刻的建筑构件的外形

对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室阙

少室阙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少室山下,面对太室山,少溪河从背后潺潺流过。

少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年),少室山庙现已无存。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和太室阙基本相同。

少室阙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如门,是少室山庙的象征性大门。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各长2.12米,厚0.7米。阙身画像剥蚀较为严重,保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其中具有突出价值的画像有马戏、月宫图、蹴鞠等。阙铭为篆书,刚劲俊逸,和启母阙铭风格相同。

马戏图MAXITU

画面为两匹奔驰的骏马,前一匹马鞍上有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紧身衣裤作弓形倒立;后面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向后飘扬,长袖的飘动和人体的自然后倾,刻划出马的飞快速度,表现出马戏的惊险和技艺的高超。

蹴鞠图CUJUTU

画面为两个女子蹴鞠,是足球起源中国的重要实物见证。蹴鞠不仅是娱乐活动,汉代还列为军事训练项目。

月宫图YUEGONGTU

画面中雕月中蟾蜍和玉兔捣药,汉代人们认为月中的蟾蜍就是嫦娥的化身,此画像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向往和对月神的崇拜。

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登封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冯雪柯

审核:陈丽君

提醒:如转载,请注明来源“登封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zp/18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