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领略恢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共出土三千余件稀世文物,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与大量随葬品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千二百多年前的社会面貌,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今天就带大家足不出户参观湖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领略西汉辉煌灿烂的文化。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背景介绍

马王堆汉墓奇异梦幻的彩棺帛画蕴含着对永生的向往,七百余件精美漆器展现出汉朝髹漆技术的辉煌成就,五百余件丝织衣物印证了“丝绸之国”的名不虚传,五十余篇堪称百科全书的简帛文献承载着先人的无穷智慧。

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作为湖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示面积达五千余平方米,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现为大背景,围绕墓主轪侯利苍及其家人的生活展开,通过“惊天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勾勒出轪侯家人生前的生活图景,折射出当时高度的精神物质文明。

惊世发掘

第一个单元“惊世发掘”展示了陈列的大背景,利用文献及考古资料以真实的视角讲述马王堆三座墓葬的发掘情况,介绍墓主人的身份及所处年代,让我们学习相关考古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对墓葬结构、丧葬礼仪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纪年木牍为一块长方形薄木板,由右至左墨书:“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葬)君。”,据考证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年)二月二十四日,此日期即为三号墓下葬的确切时间。

“长沙丞相”铜印

利苍墓出土的“长沙丞相”铜印为墓主官印,鎏金龟纽,刻有“长沙丞相”四字,《史记》记载汉初诸侯国丞相印多为金质,这枚鎏金铜印明显非原印,“长沙”即为汉初的长沙国,诸侯国丞相的地位仅次于诸侯王,掌文武百官及诸侯国军队;“轪侯之印”铜印为墓主爵印,鎏金龟纽,刻有“轪侯之印”四字,明显非实用品;“利苍”玉印为墓主私印,刻有“利苍”二字,字迹娟秀工整。

“轪侯之印”铜印

利豨墓出土的帛画《车马仪仗图》悬挂于椁室西壁,左上方为两排侍卫簇拥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有方阵及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为整齐的车阵,右下方为十四列骑兵,人物及车骑均面向墓主,应是在进行祭祀或检阅之类的隆重仪式。

帛画《车马仪仗图》

利豨墓出土的锥画漆弩机为木质,秦朝以前的弩长约五十厘米,而此弩要长得多,射程也更远,汉朝时期的弩具有先进的瞄准装置,其射程可达两百多米。

锥画漆弩机

生活与艺术

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通过出土文物还原轪侯家人的生活状况,展现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漆器、丝织品制作炉火纯青的技术水平,分为“千金之家”、“君幸食”、“衣被锦绣”三组。

泥“半两”钱

汉朝初期,金饼和半两钱均为通货,珠玑、犀角、象牙是象征财富的“上币”,在辛追墓中均以陶制、木制替代品形式出土,没有用真正的珠宝随葬主要是由于秦末动荡导致汉初经济凋敝,文帝、景帝时期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提倡薄葬,所以轪侯相应政策使用了替代品。

歌舞俑、奏乐俑

汉朝的王公贵族宴请宾客时都有歌舞助兴,贵族家庭会专门蓄养能歌善舞的奴婢,将歌舞奏乐俑陪葬于墓中是为了在死后世界能够继续享乐。

着衣女侍俑

辛追墓出土的着衣女侍俑应为其贴身婢女,木俑身着绣花长袍,墨绘眉目,朱绘双唇,面容姣好,身形纤细,雕工精致;“冠人”男俑身材高大,头戴长冠,身着长袍,鞋底刻有“冠人”字样,应为轪侯家奴婢之长。

“冠人”男俑

利豨墓出土的博具是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很喜欢,博具由一个博局,六黑六白十二枚大棋子,二十枚小棋子,四十二枚算筹,削、刮刀及骰子各一件组成,放置于特制的漆盒中。

博具

二十五弦瑟出土时裹有瑟衣,由面板、底板合成,弦下装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端有共鸣窗,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秦汉古瑟之一,对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及乐器演奏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十五弦瑟

云龙纹大漆盘为盥洗用具,云纹漆鼎为盛食器,是现存最为完好的西汉漆鼎,从辛追墓的七鼎可以看出,轪侯家享有“诸侯七鼎”的等级制度。

云纹漆鼎

利豨墓出土的双层六子锥画漆奁为梳妆盒,表面绘有云气纹、几何纹、飞鸟、奔犬、立鹿等纹样,是迄今发现最早带有子奁的梳妆盒之一,器身分上、下两层以存放梳妆用品;油彩双层长方奁出土时内置纱冠,盖、上层外壁口沿部以白色线条勾边,内用矿物颜料填绘卷云纹。

双层六子锥画漆奁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刺绣衣物及用品近五十件,刺绣是在事先绘好线图的织物上运用锁绣、平针绣等针法绣成,此绣以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飞卷的流云与若隐若现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故称“乘云绣”。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素纱单衣为右衽直裾,仅重四十九克,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可能是穿着在锦绣衣服之外以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也有学者认为其是作为内衣穿着,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代表西汉初期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准;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为交领、右衽、曲裾,朱红菱纹罗面料,素绢里、缘,内絮丝绵,在西汉贵族女性中很受欢迎。

素纱单衣

简帛典藏

第三单元“简帛典藏”集中展示马王堆简牍帛书中记载的举世瞩目的科技与思想成就,并从侧面反映出轪侯家族的文化修养及精神生活,分为“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历史哲学”、“阴阳五行四组”。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天文气象杂占》帛书以朱墨两色绘有各种天象图约二百五十幅并附有简短说明,是一种用天象预测战争胜负的书籍,最具科学价值的是三十一幅慧星图,每颗慧星均标有名称,慧尾形态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对慧星的观测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帛书《五星占》

《五星占》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以星象预测吉凶,行度表记录了秦始皇元年(公元前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年)七十年间金、木、土星的运行轨迹,测出金星会合周期为.4日,比今测值只多0.48日,土星会合周期为日,比今测值只少1.09日,反映出当时天文学的卓越成就。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迄今发现最早、编制最准确的军事地图,主要区域包括长沙国南部八县,图中水系与现代地图大体一致,其邻区为南越王赵佗辖地,所绘内容的分类分级、符号设计等科学制图原理至今仍在沿用。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对人体足脉、臂脉名称,循行路径及生理病理特征作出系统阐述,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之《灵枢·经脉篇》非常接近,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经络学著作;帛书《五十二病方》共记载了五十二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共用古医方二百八十个、药名二百五十四种。

帛画《导引图》

帛画《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彩绘气功导引操练图,帛上四十四个人物男女老少各不相同,姿势各异,其中三十一处有文字标注名称及功能,内容包括保健与医疗两大类。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约五千字,每卦开头均绘有卦图,与现今流传的《周易》相比,卦序、卦辞、卦名和爻辞都有所差异,对《周易》及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太一祝”图

“太一祝”图出土于利豨墓的漆盒中,描绘的是“太一神”在众多神灵护佑下出行的景象,充满了浓郁的巫文化气息,这与汉朝巫术的盛行密不可分,应为墓主出征前向“太一”神祈求战争胜利的兵祷。

永生之梦

第四单元“永生之梦”从棺椁结构和遗体标本等方面反映轪侯家人对死后世界的理解,希望逝者在阴间可以继续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且灵魂可以永驻天国,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分为“T形帛画”、“井椁”、“四重套棺”、“肉身不朽”四组。

“非衣”帛画

辛追墓“非衣”帛画由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绘有死者肖像作为“魂幡”使用,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放置于内棺盖上,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司阍(天国守门神)等,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的簇拥下缓缓升天,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对永生的追求。

木椁

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底的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由棺室与四个边厢组成,边厢放置千余件随葬品,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椁由杉木斫成,采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朝井椁实物。

黑地彩绘漆棺

第二层棺为黑地彩绘漆棺,内髹朱漆,外以黑漆作地,彩绘奔放、飘逸的云气纹,云气纹中绘有“仙人降豹”、“怪神操蛇”、“巨鸟衔鱼”、“仙人弹奏”等百余种栩栩如生的神怪图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表现逝者的灵魂正在进入神灵护佑的地府。

朱地彩绘漆棺

第三层棺为朱地彩绘漆棺,通体内外皆髹朱漆,表面绘有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红色与不死仙境代表逝者已经达到成仙不死的境界,线条奔放流畅,代表汉朝漆器工艺的高峰。

锦饰漆棺

锦饰漆棺是直接装殓轪侯夫人遗体之棺,内髹朱漆,外髹黑漆,盖板和四壁饰铺绒绣及羽毛贴花绢,寓意顺利通达不死之仙境,羽化成仙。

陈列中的珍宝无法一一列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前往湖南博物院参观,一定不虚此行。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最著名的文物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zp/30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