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称“五毒日”,这些习俗讲究要记好,为家人祈福求安康!
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主要的风俗活动有拜神祭祖,祈福辟邪。
在古代,端午节这一天也被称为是“五毒日”。端午时节,多雨高温,这样的气候正适合各种虫蛇活动,稍不注意就会被叮咬,尤其蛇,蝎子,蜈蚣,蟾蜍和壁虎这些毒性比较大的,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严重了还会致命。因此,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为是“五毒日”,提醒大家注意防范,用各种方式来躲避“五毒”。
在民俗中“避五毒”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撒雄黄,做五毒兜,挂菖蒲和艾草等!
雄黄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杀菌驱虫解毒的作用。把它溶解在水里,撒在房子的周围或者点在孩子的眉心,不仅可以驱除蚊虫,还寄托了辟邪去晦气的愿望。
五毒兜,一般都是家里长辈给孩子做的,在肚兜上面秀上“五毒”的形象,寓意以毒攻毒,希望孩子穿上之后远离邪气,健康成长。
挂菖蒲和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菖蒲,艾草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驱赶虫蛇,让其不敢靠近。另外这个时节也是菖蒲和艾草长得最繁茂的时候,味道也是最重,人们采摘一些用红绳捆住悬挂在门口,用来驱虫。
除了以上几种习俗外,端午节还有一些禁忌和讲究,大家也要记好!
第一,一般情况下端午节不能说“端午快乐”!
大家都知道,一般过节的时候,朋友亲人都会说节日快乐,但是端午节就不能这么说。端午,在民俗文化上和屈原跳江,伍子胥自刎等典故有关,在传统上又要“驱五毒”,这下都是比较沉重的话题,所以我们要说“”端午安康”比较合适!
第二,忌下河游泳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和屈原跳江有关,所以在这一天下河游泳被视为是不吉利的。其实这个时节不能下河,也是季节情况有关。虽然天气比较炎热,但是毕竟还没有入伏,水里的温度并不是很高,下河游泳很容易造成抽筋溺水,发生危险。
第三,小孩子要躲“端午”
端午时节,虫蛇和病菌肆虐,再加上小孩子身体抵抗力比较弱,极易受到影响,在古代就有了小孩子“躲端午”的说法。
具体做法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线编“五彩绳”,戴在孩子的脖子,手腕和脚腕上。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大雨,把绳子取下来扔在雨水中,这样孩子身上不好的东西就可以被带走,孩子一年也会平平安安。
以上就是端午节的各种民俗讲究,各地风土人情不一样,习俗文化肯定不一样,你们那有什么端午习俗可以分享留言哦!最后祝愿大家端午节安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