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商报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工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创新制造了丰富多彩的器型与品种。古代文人文房必备的瓷洗造型也在此时逐渐丰富,尤其色彩日益缤纷,韵味也由朴素变得生动,成为瓷苑中一簇瑰丽的花朵。
天津博物馆藏明宣德款青花鱼藻纹葵口洗(图1),内外皆饰莲荷、水草、游鱼纹。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其釉面大小不等的气泡,很像是橘子皮,这便是俗称的“橘皮釉”,具有鲜明的宣德时期特征。宣德青花名冠中外,但胎体略厚重,釉面肥厚闪青,不太平整。
故宫博物院藏明正德素三彩锥拱海水蟾蜍纹钵形洗(图2)有三足。洗口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内施青白釉,外壁刻画了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整个器物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现存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数,这件可以说是稀世珍品。正德时期的素三彩最为有名,其工艺是先在成型的胎体上画出纹饰,入窑高温烧成后施底釉,再按纹饰要求将部分底釉刮去,填上其他色釉,第二次低温烧成。素三彩还有一种方法是高温烧素胎,施底釉,并用其他色釉绘纹饰,再以低温烧成。
除常规的洗形外,明清时期还流行各种仿生洗,以仿植物为主,自是一番趣味。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梵文莲花式洗(图3),菱形花瓣口,斜弧腹,圈足。其胎质洁白细腻,盘内壁绘两层仰莲瓣纹,莲瓣内饰如意云。盘内底绘两层覆莲瓣纹,中心书查蓝体梵文。外壁绘折枝花卉,间隔梵文。青花发色淡雅,画面在莲瓣的一仰一覆之间形成似盛开的莲花,又似莲台,十分罕见。外底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
首都博物馆藏清道光仿竹釉洗(图4),造型是一个竹子围扎的篱笆,圆形,直壁。其釉色和细节完全模仿自然界的竹子,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是一件实用而有趣的艺术品,彰显了匠人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