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道阴阳。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月亮和太阳就是最早的阴阳符号,被形象地表现为蟾蜍和鸟。
直到汉代的墓葬中,日月中间都还分别画着三足乌和蟾蜍。
马王堆汉代非衣上的蟾蜍和三足乌鸟和蟾蜍这两个阴阳符号,最晚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成熟定型了。
著名的仰韶文化名家严文明先生认为:
“鸟纹与蛙纹作为一对彩陶纹饰的母题,公元前五千年前就已出现,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承下来,说明它与一个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信仰相联系。仰韶早期的鸟纹和蛙纹,以及中晚期的拟蛙纹、拟日纹,都是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在彩陶花纹上的体现。”
我们在仰韶文化以来的大量彩陶上都能够看到拟人化的蟾蜍(娃)纹。
这样的花纹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依然非常盛行,而且已经和人形明确组合在一起。
目前已发现的蟾蜍和人形符号出现在上百件商周青铜器上。
专家们称之为“天黽”。黽,就是蟾蜍青蛙一类。
对于蟾蜍的崇拜,来自于对太阴之精—月亮。
月亮周期性的盈缺变化,使得古人相信月亮有不死的能力。
《诗经》就说“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楚简《凡物流行》也说“凡物不死如月”。
《天问》也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月亮的化身蟾蜍,自然也就有了不死不灭的神奇力量。
《归藏》中就记载了嫦娥偷吃不死药而奔月,最后化身为月精蟾蜍。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蟾蜍,就是嫦娥和不死药的化身。
巧的是,嫦娥,原名姮娥,在《归藏》里写作“恒我”。
而且,《周易》里面《恒》卦的卦名,原本就是“恒我”,也就是嫦娥!
《恒》,上卦震,下卦为巽,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号的坎卦。
坎卦,在《周易》里正是月的卦象。
《豫》的上互卦为坎,同样也有月之象,所以六五爻辞说:
“贞疾,恒不死”。—《豫》
再次强调了月亮的“恒”和“不死”特性。
《归妹》卦的上互卦也是坎卦,为月亮之象,所以《归藏》中就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来当作《归妹》的卦辞。
而我们还说过,《周易》的《归妹》卦爻辞,正是按照月相变化编纂的!
易以道阴阳,不识阴阳,读什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