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顺规律兴,逆规律亡”,人们意识到这法则不可违逆便遵照执行,但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和迷信于此,反而被框住了头脑,甚至有很多人将《易经》视为算命书籍,这就大大地误解了《易经》的真谛,也浪费了这本书给予世人的智慧。
《易经》顾名思义是讲变化的书,不管哪个卦象都只是当下时间段的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结局。
我们学习《易经》,不要死搬硬套,要活跃头脑,动员自身能量与规律协作,不要固守哪一个卦象,而被动地认命。
易经智慧:
今年端午不一般,老话说:“黑兔双春年,二人躲端午”,为何要躲?时间过得真快,五月的端午节还有几天就要来了。当然对于端午节的来到,人们也是非常高兴的,这端午节小长假,也是让很多人真正的放飞自我,旅游的旅游,探亲的探亲。
对于端午节,也是有很多的习俗的,比如说端午节挂艾草,端午节吃粽子,端午节赛龙舟,端午节躲端午等等。所以在民间里,也就有了“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的说法。
就拿我们这边的习俗来说吧,端午节是娘家人看女儿的日子。但是千里一俗语,俗语各不同的,不过更多的则是姑娘回娘家的习俗比较多。
但是由于今年比较特殊,因为农历一年有天的原因,也就有了“黑兔双春年,二人躲端午”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为何在端午节这一天要躲端午呢?我来说一下:
“黑兔双春年,二人躲端午”的意思:
黑兔双春年:
今年是癸卯年,癸卯年的不同之处就是多了一个闰二月,还有两头春,而这一年有天,和去年的农历年相比整整多了30天,所以这一年也是不一般的。
年是黑兔年:
按照天干地支来说,干支纪年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其中天干为十,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十二,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也正是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组成了60个组合,也称为60一甲子。当然按照这样的排列,公元年也就是干支纪年中的癸卯年。
而十天干又对应着五行和五种颜色,十二地支由于对应着十二生肖,所以癸为水,为黑色,卯为兔,所以癸卯年又称为黑兔年。
年是双春年:
我们都知道,公历一年有天,分为12个月。而农历一年有天,也分为12个月。
但是从公历年和农历年相比较,那么农历一年就差公历一年11天的时间。
一般来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年设定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在阳历年中基本上也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说冬至是公历的12月20日,冬至10天以后就是阳历年。
所以古人为了使二十四节气保持平衡,并防止四季脱节,为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古人就采取了闰月的方式,让农历年和公历年平衡。
当然在年就多了一个月,所以年就有了两次立春,一次是农历的正月十四,一次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日。
当然,也正是今年有两次立春加闰月的原因,使得今年的节气,比较去年早了15~20天左右。
今年端午节不一般:
当然端午节是以阴历年为记载的,所以今年的五月端午节比去年也晚了15~20天时间。
而去年的端午节在6月3日,今年的端午节在6月22日,所以今年的端午节是不一般的,要比去年的端午节热的多。
而民间中的五月端午节中的“九毒日”,其太阳的照射能力,以及蟾蜍,蝎子等“五毒虫”的特性,是要比去年是更加厉害的。
当然农村老人认为,由于今年闰二月和双春年的原因。所以在这“九毒日”中,一些人因为特殊的原因,是要躲避的。
而这“九毒日”分别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五月初六、五月初七、五月十五、五月十六、五月十七,五月二十五、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七,一共这九天。
也正是如此,其中东汉王充《论衡?言毒篇》中记载:
“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五月端午节的这一天的热气是不一般的,而一些动物比如癞蛤蟆,蝎子,蛇等毒虫,也是感受到太阳火气后,躲避五月初五。
所以在民间里,也就有了“癞蛤蟆躲端午”的说法,当然在这一天,人们也是非常难找到癞蛤蟆的。
二人躲端午:
当然农村老人认为,这二人躲端午节的二人指的就是:
一是,周岁以内的婴儿。
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一周岁以内的婴儿,是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的一种习俗。
二是,已经出嫁的女儿。
老人认为,在五月端午节这一天,以及“九毒日”的这九天,也是要回到娘家进行躲避的。但是按照传统的民间习俗来说,去娘家躲避,是不能吃娘家粽子的,不过这也是一种习俗。
为什么躲端午呢?其实躲端午节要分为两种原因来看,我这里说一下:
第一,传统的民间习俗。
当然五月躲端午节的习俗,其实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老祖宗认为农历的五月是“恶月”,而五月初五为“恶日”,所以在这一天的时候,作为已经嫁过去的女儿,是要回娘家的。
至于五月躲端午,其中在古书《滦州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五月、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以在这个月份,做事也是有讲究的,所以家中的一些人,包括妇女婴儿,也是要躲避端午节的到来。
第二,老人的一些说法。
农村老人认为,在五月端午节的这一天,甚至这个五月的“九毒日”中,男女双方是不能“同房”的。也正是如此,也就有了嫁出去的女儿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回娘家,躲避五月端午节的说法。
不过古书《论衡》对此也做了一些解释,是这样说的:
“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或许是一些人对于古书的过分信任罢了,所以也就产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诸多禁忌。当然这不过是老人的一种说法,按照现在的科学来看,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来说,其实一些俗语说法也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至于有没有科学道理,也需要一些实际的论证。但是对于五月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还是很多的,而躲端午也只是一种罢了。
易经:物极必反。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易经》是一部可以让人「知命知运」的智慧之书!
它是大道之源,在古代还被称为“帝王术”,服务帝王家。越是成功人士,越能参透《易经》的智慧。
自古以来,成功之人无不受《易经》智慧的深远影响,妙用“运气”以成事。他们的成功其实有迹可循。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种生活剧本。它已经帮助你推断出你选择的结果。
很多事情,看似幸运,其实是有痕迹可寻的。
人这一生就该读一读《易经》
俗话说,读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这里说的真经就是指《易经》
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其实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古籍,里面暗藏着更为高深的智慧。
众所周知,《易经》、《老子》、《庄子》作为中国古来的三玄之学,高深莫测,其中以易经最为争议,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晚年独钻《易经》,甚至翻断了编竹简的绳子;哲学大师冯友兰临终唯一遗言更是: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要注意《易经》。
《易经》这部三千年的经典,回答了“人从何处来,欲往何处去”这类古老的哲学问题,吻合了人们潜意识想宣泄的忧惧与想望,提供了解决吉凶祸福、贵贱穷达等切身问题的办法。
有人说古人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这本白话文版本的《图解易经》推荐给大家,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完整将原版的内容收录进去,还将那些深奥的语言,用白话文讲解,通俗易懂。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让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开朗。关键能将里面的智慧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而且这套书两本99元,现在99还能干点啥?但是却能让你近距离接触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让你逆风翻盘!对自己以及家人都是最好的,能让你们的日子越过越顺。何乐而不为呢?一本易经,能让你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把这本大智慧带回家:
AY34图解易经古代哲学书易经精选¥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