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可亲可爱的ldquo桥梁书rd

“如果你想念我,请不要设立什么基金会、奖学金、纪念碑之类的,请您看我的书,因为我就在里面。”

《青蛙和蟾蜍》:可亲可爱的“桥梁书”

王林(儿童文学工作者)

红泥巴的探长打电话说,艾诺·洛贝尔的《青蛙和蟾蜍》系列出版了。我在电话里一声惨叫:“哎呀,我的银子!”因为,我太爱《青蛙和蟾蜍》的故事了,一直等着它出版,但一直没出。实在等不及了,去年咬咬牙花了大价钱买了台湾版,一本的价格比现在大陆版的一套还贵两倍了。不过,这种现象于我已是常见,我早年收集的原版、台湾版的图画书,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变成简体版,让我心痛之余,更是高兴,因为我们的孩子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优质童书。

我超级喜欢艾诺·洛贝尔的作品(作为一个读过很多童书的人,我很少这么直接表达)。他的译名很不一样,也叫“阿诺·诺贝尔”“阿诺·罗北儿”“阿诺德·洛贝尔”,其实都是ArnoldLobel。他写过不少的童书,例如,《明锣移山》《老鼠爸爸讲故事》《小猪离家记》,其中以《青蛙和蟾蜍》的系列故事最为有名。

《青蛙和蟾蜍》是艾诺·洛贝尔的代表作品

《青蛙和蟾蜍》在原出版社美国哈珀·柯林斯的书目中,是放在“我自己读”(Icanread)系列中,可谓是“桥梁书”的鼻祖。

桥梁书,是近年来在国内儿童阅读界讨论得很多的一种书籍。它是介于图画书和文字书之间的书。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只从字数上来讨论“桥梁书”,“桥梁书”还应该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故事的“可预测性”。

《青蛙和蟾蜍》中的每个故事,几乎都有情节上的变化的“重复”。例如,青蛙生病了,蟾蜍为了安慰他,为他讲故事听,可是,蟾蜍先是撞墙,讲不出来,倒立,还是讲不出来,接着又往头上泼水,还是讲不出来(《讲故事》);蟾蜍为了让种子长出来,又是唱歌,又是念诗,又是演奏音乐(《花园》)。这种重复并不是说“桥梁书”独有,但它的重复却能让初步独立阅读的孩子更能把握故事情节。而且,这样也能造成某些字词的复现,进而降低阅读难度。

信谊于年引进出版简体中文版《青蛙和蟾蜍》

不过,“桥梁书”的特征无法说明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青蛙和蟾蜍》,我更喜欢这些故事本身。

我喜欢故事中的哲学。洛贝尔能把哲学化成可感的故事,又在可感的故事后面深藏哲学。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用来和孩子讨论哲学,《春天到了》可以孩子讨论“时间”,《那天他们去游泳》和孩子讨论“害羞”,《颤抖的滋味》和孩子讨论“勇敢”。别说哲学对孩子太深、不感兴趣,没有哲学的儿童文学创作只有好玩好笑的情节,就像一堆没有骨架的肉。洛贝尔把儿童文学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让任何人也不能轻视儿童文学。

我喜欢故事中的机趣。机趣,不是搞笑,不是闹腾。它是叙事的智慧,是由角色和情节的错位造成的幽默效果。青蛙是一个大哥哥,懂事、乐观、体贴,蟾蜍则像一个小弟弟,任性、悲观、善良。蟾蜍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是纯粹儿童式的,他相信是自己的喊叫才让风筝飞起来了,他把自己对时间的判断建立在日历上,他相信春天真的就在墙壁转角处。

我喜欢故事中的细腻。青蛙和蟾蜍性格迥异,却是好朋友。好朋友不像握手那么简单,他们要能互相宽容,互相想念,互相尊重。《圣诞夜》里,蟾蜍假想了青蛙在来路上的种种危险,他又认真地做好了解救青蛙的种种准备,读者除了感动那份惦记,大概不会笑蟾蜍的憨傻;《等信》中,青蛙为了让朋友开心,给近在咫尺的蟾蜍写了一封信,拜托蜗牛送信,最后忍不住先把信的内容告诉了蟾蜍,我们大概也不会笑青蛙的多此一举。

据说,洛贝尔在去世前,在《纽约时报》登了一则启事,大意是说:“如果你想念我,请不要设立什么基金会、奖学金、纪念碑之类的,请您看我的书,因为我就在里面。”

是的,阅读《青蛙与蟾蜍》,就是对这位天才儿童文学作家最好的纪念。

—END—

(本文创作于年,经作者授权发表)

本文作者王林

王林,儿童文学博士、儿童阅读研究者,语文教育研究者,信谊图画书奖发起人之一。

编著有《幼儿文学》《儿童文学概论》《作家和你谈课文》《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翻译的图画书主要有《海马先生》《七只瞎老鼠》《高空走索人》《在那遥远的地方》《神奇飞书》等。理论译著有《给孩子本最棒的书》。曾主持研发过“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

《青蛙和蟾蜍拼音版》

现已上市

《青蛙和蟾蜍拼音版》是一套针对学龄儿童推出的拼音版读物,总共有二十个小故事,讲述青蛙与蟾蜍这一对好朋友生活当中的种种趣事。他们的友情与默契贯穿故事,让读者在阅读时,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温馨的情绪中。

相关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hy/2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