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东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故。
因个人捕捉并食用蟾蜍,
5人食物中毒,
其中1人死亡!
发布君提醒您:
这些常见动植物都有毒,千万别吃!
蟾蜍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在广东广为分布,其背部皮肤上有许多疣状突起的毒腺,可分泌蟾蜍素,尤以眼后的椭圆状耳腺分泌毒液最多,其卵也有同样毒素。
人在食用后数分钟即可发病,先是口唇发麻、上腹部不适、腹痛,随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亡。
河豚鱼
河豚鱼,又称“河鲀鱼”“龟鱼”“鸡抱”“气泡鱼”“气鼓鱼”等,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一般体长在10~30cm左右,大的可达63cm以上;全体椭圆形。
明显引起河豚鱼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鲀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潜伏期为0.5~3小时。
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厣约指甲盖大小。
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每年春夏季毒性更大,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铜铸蟹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公分、宽约10公分。
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圆尾鲎
圆尾鲎(“hou”第四音),也称马蹄蟹或蝎鲎,平均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0.5公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不可食用。
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毒素,误食后会出现头晕、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等中毒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医院救治,但目前针对圆尾鲎的毒素仍无药可治,只能通过催吐、洗胃、血液灌输等方式救治。
提醒
1、街坊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食材。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河豚鱼、蟾蜍、织纹螺、野生蘑菇等法律明令禁止食用的有毒动植物。同时,也不要贪图新奇去尝试未曾见过或不常食用过的“野味”或不明食品。
2、如果因误食有毒动植物而发生疑似食物中毒后,应立刻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有效时机。
来源:广东省食药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