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走进书中的燕园

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编者按

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燕园,你都会发现一方崭新的天地。燕园并不大,但你可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背后,有多少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和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燕园的书里,去见识见识在那略带油墨味儿的文字里,燕园究竟是何等模样。

《燕园史话》

作者:侯仁之

简介

“燕园”泛指校园以内未名湖周围旧日园林分布的地区,这里冈峦起伏,林木幽深,更有可爱的盈盈湖水,涓涓清流。

这一切既显示了历史上富有特色的造园艺术,又被巧妙地结合在今日大学校园的规划之中,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例。

本书借鉴各类零散的旧籍,记述了有关这座校园里一些旧日园林的点滴,说明了这座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园子的来历,对燕园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们不妨一读。

摘录

且说当年和珅得宠之后,除去高官厚禄之外,还得到了淑春园的赏赐。不过赐园年份,难于查考,推想起来,当是乾隆四十九年()和珅作了协办大学士以后的事。

按乾隆帝常在圆明园临朝听政,因此他把圆明园附近一处园子赏赐给他的宠臣作为园居,也是很自然的。淑春园在文献记载中,也叫做十笏园。十笏园可能是和珅为他的赐园所起的一个新名称。

有理由相信:和珅在得到这所赐园之后,曾经大事经营。园中水田尽被开凿为大小连属的湖泊,挖掘起来的泥土,则被堆筑为湖中的岛屿和环湖的岗阜。

现在校园中的未名湖,就是被保留下来的淑春园中最大的一个湖泊,但湖的西北一隅,由于备斋(红四楼)的建筑,较前略有缩小。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池沼,散布在今日西校门内一带地方,是最初开辟校园时,才被填平的。

和珅败后,根据世所流传的查抄和珅家产清单,可以知道淑春园中共有楼台64座;又奉命查抄和珅家产的永锡等人奏折称:全园房屋间,游廊楼亭间(故宫博物院《史料旬刊》第十四期,页)。园中的建筑,由此可见一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和珅经营淑春园,有意模仿圆明园,所以后人斌良在《游故相园感题》一诗中,有句说:

缤纷珂绡繖驰中禁,壮丽楼台拟上林。原注:“园中楼阁均仿圆明园内规模建造。”(《抱冲斋诗集》卷34,页9)

《燕园景观》

作者:谢凝高,陈青慧,何绿萍

简介

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赐园”;民国期间成为燕京大学校园。

这些园林的艺术价值很高,从园林风格来看,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丽气度,又有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可谓集南北园林之精华而自成一格。数百年来几经沧桑,已非原貌,但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仍不失为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燕园史话》的姊妹篇,本书重点对燕园的园林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意在使更多的人关心、保护与建设园林化的北大校园。

摘录

燕园园林水系是以东西向的水系为脉络,与天然地表水流向一致,因势利导,保持流水畅通。

其水源为桑水和层压水,流量稳定,水质清冽,水温变化小,因而有些河段冬季不结冰,四季长流,青青小草在严冬的小溪中摇曳,勾起人们对江南的联想。

遗憾的是近年泉水枯竭,冬季溪流封冻断流。当前正研究解决方案。

水景中,以湖泊为主要水面,以河水作纽带,形成富于变化的河湖系统。“引流看委曲”,由于河湖布局的巧妙,因而产生“到门唯见水,人室尽疑舟”的意境。

园水的主要水源,原从西校门外引万泉河人园,再分两支,南支流经未名湖,再折向东北,而后归万泉河。北支经镜春园,绕朗润园,最后出东北隅,又汇入万泉河。

小河时曲时申,时宽时窄,水流时急时缓;时而“穿山切谷”,时而游荡于“原野湖泽”之间。两条河流串连了十二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湖泊,形成丰富多采的水体景观。由于造园师吸取了大自然中河、溪、湖、泽的形态之美,通过精心构思与布局,再现于园林之中,因而取得了“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效果。

《燕园草木》

作者:许智宏,顾红雅主编

简介

北京大学校址所在,有着悠久的渊源和复杂的变迁。从明朝米万钟营造勺园开始,四百多年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王公宅邸相沿续继、兴废替立。

几百年的雕梁画栋基本荡然,但草木花卉却代复一代年复一年,不惧人事更迭、沧海桑田,顽强地生长繁滋,以循环往复的春华秋实冬枯夏荣,展示着世界上真正的壮观,镌刻着真正活着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燕园内约有90多科多种植物,正是这些树木花草使燕园四季分明,突显出北大的灵气与活力。

本书收录了校园植物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基本上按照物种在校园里的开花时间排序进行介绍,并指出了其在校园中的主要分布地点。

摘录

银杏: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雌雄异株。雄树枝条一般斜向上生长,雌树枝条则较为开展。叶扇形,先端常2裂,叶脉为种子植物中罕见的二叉分支。花期4-5月。

外种皮为肉质,有臭味,中种皮骨质;种仁通称白果,可食用。为著名的园林树种,校园很多,尤以图书馆南北两侧、学生宿舍和未名湖北岸为多,西门草坪西南角有株老树生长茂盛,其树叶秋天变成金黄色,是校园著名的风景。

西门内是北大最壮观的园林布局。轩楼朱阁,飞檐嵯峨。如果不是这棵银杏树生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枝雄干壮,外秀慧中,怎能压住这里的氛围。

清秋气穆,灿然的落英和白果,陨堕如雨,仰首其下,觉得她占满整个天空,并且如同天空一样有尊严。

《燕园动物》

作者:许智宏,吕植主编

简介

至今,燕园中有记载的脊椎动物有二百多种,如果加上各种昆虫,水域中的贝虾水蚤土壤中的蚯蚓、蚂蚁等无脊椎动物,那就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些动物中,有些是每年来去匆匆的过客,有的只是偶尔路过的访客,也有更多的燕园“常住人口”。正是它们的存在,燕园才更有生气和灵气。

《燕园动物》以燕园和海淀的生态系统的变化为背景,介绍了燕园中动物世界的变迁,介绍了人们对身边小动物的关爱,也介绍了人们对自然所保留的那份情感,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动物生活的画卷,让读者了解城市一隅中依然保留着的真正的自然的模样。

摘录

白天的未名湖熙攘拥挤。而当夜幕降临,一切沉静下来。庞大的城市仿佛在此刻沉沉睡去,而另外一些生命则刚刚开始忙碌起来。

刺猬喜欢趁着夜色在未名湖边活动,一窝刺猬就居住在未名湖西岸的小山包上。它们开掘出属于自己的地下行宫,控制着自己的领地。每年春天当气候回暖的时候,刺猬结束了长达三个月的冬眠,迫切地离开保暖的落叶堆寻找水源。

这时候,北大办公楼以东最早化冻的小河给他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在夏秋时节,整个未名湖周边的小山上自由生长着灌丛和乔木,上一年积累的枯枝和落叶下面,栖息着刺猬最喜欢的各种昆虫;而当天气渐冷之后,数不清的小浆果可以给它们积累越冬的能量。

刺猬的眼睛不好使,但嗅觉和听觉非常灵敏。明显而突出的耳廓,可以捕捉枯叶低下小虫发出的情味的沙沙声,用鼻子闻一闻,然后就是迅速的捕食动作。它们的食量很大,一个夜晚就会有几百只昆虫落入它们腹中。

实际上,刺猬和俗称黄鼠狼的黄鼬、俗称赤链蛇的火赤链,以及校园之中数量剧增的流浪猫一起,统治着黑暗之中的地面。

《燕园建筑》

作者:周其凤编

简介

北京大学所在的燕园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朝米氏的勺园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众多皇家、贵族和私人园林、府邸先后兴废于此。

二十世纪以来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又先后在此处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所以燕园的园林和建筑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该书按照目前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单体,逐一介绍其历史、形制和功能,图文并茂,对观赏、研究北大建筑艺术和校园历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摘录

在未名湖西南岸,有一座造型独特的石碑,上有石雕庑殿顶,下有莲花碑座,碑面携刻有苔梅和怪石图案,分别为明代著名画家孙杕和蓝瑛所绘,故称梅石碑。

碑身为乾隆时期旧物,宽厘米,高厘米左右。梅石碑原属圆明园长春园茜园所有,为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年(年)命人依杭州南宋德寿宫梅石碑摹刻,同时加刻了乾隆御题“重摹梅石碑”诗并序。

梅石碑于20世纪20年代移置燕园,最初放在北阁内,后移置于阁外西阶,年移至现在的位置并加建碑座和碑冠以保护碑身。

梅石碑镌刻的乾隆诗文

前半部分为:

春仲镌来梅石碑,模经冬孟始成之。

不宁十日一水就,惟以万几余暇为。

孙杕梅堪作石友,蓝瑛石亦肖梅姿。

为怜漫漶临新本,哽有人看漫漶时。

《浙江通志》称,南关工部分司本宋德寿官址,北有梅花厅、芙蓉石,傍竖断碑,刻蓝英画古梅一本,此蓝瑛梅石,所以膻乡鼻祖也,即予辛未南巡观民之暇亦有蓝瑛梅石之咏。

今春再至浙省,就而视之,则梅乃孙杕,而石实蓝瑛墨,二人合作勒于碑者也。于是谩然失诂尔,吁曰:千秋纪载之失实,其不若是者盖鲜矣。

既已目击不可不为正其讹。且碑版剥落漫漶,几不可辨,爰为之重怃泐石,旧者仍并存,聊志数典。

乾隆乙西小春上翰御笔。

后半部分为:

昔年徳寿石,名曰青莲朵。

梅枯石北来,惟余碑尚妥。

德寿岂复存?久矣毁兵火。

不禁兴废感,碑亦漫漶颇。

因之为模迹,驿致江之左。

新碑邻旧碑,那见梅石我?

重摹置石侧,为结无缘果。

谁云假冰玉,犹是真螓峨。

如因忆中郎,武贲何不可?

乙酉冬曾摹德寿官梅石碑,驿致杭州,以存旧迹。因思梅既久枯,石又北来,则新碑与旧碑不过留其名于依稀仿佛间耳。

既又思梅之槁于南者,虽不可复生,而石之存于北者固在也。因命重摹一通,置之石侧。青莲朵者,盖壬申初刻时所命名,亦并有诗纪事云。

书籍封面来源于网络

封面摄影:王放

编辑:雨山

排版:文婧

责编:园中葵、以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pz/11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