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跑哥马桶编辑
马桶
点击视频,穿越湘江数千年↓
(一)湘江的历史,就是长沙城的进步史
对于在湘江边住了半辈子的我来说,江边的气味是熟悉的,泥土的潮味,鱼腥味,还有青春期荷尔蒙的味道。我青春年少时,经常带喜欢的妹子来江边散步,当年青涩,就真的只是散步而已,可能连手都没牵过,天黑了,就送女孩子上中巴车回家。
那时,沿江绿化带有一排深深的灌木丛,又脏又臭,经常有人在里面大小便,还有偷偷在里面谈恋爱的年轻男女,毕竟那年月,开房不易。
而对于我们的父辈和祖辈而言,又不一样,湘江是繁忙的码头,是困难岁月里食物的来源,也是长沙人性格和气质的塑造者。
江上来往的不止货轮,还有技术和思想
跑哥的舅嗲嗲是个老航运,喝好了以后就喜欢讲古:在他老人家眼里,湘江河从前是流金淌蜜的,自从二十世纪初期长沙开埠以来,那江面上跑的都是大火轮,拉出去的是货物,流进来的是白银。江边的几个大码头每天都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赚了钱的米商修的公馆宅子,一个赛一个的豪华;城里的饭店一到吃饭的时候座无虚席,山珍海味随便点。
“连不想下看,要是没有这条江,这些人到哪里去发财哦。连外国人都在水陆洲上修了办事处、公馆,几多洋气呢。”
当时的跑哥是听不懂这些的,后来书读多了以后,他慢慢才体会到,湘江曾经繁华的时候,江上来往不只是装载货物的货轮,还有那些西方制度下的技术和思想,正是这些东西在古老的长沙城里播下了种子,最后在神州大地上长成了参天大树。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河边头
旧时长沙城与各地的商品货物流通,主要靠船运,船上的人俗称“驾船佬”、“船拐子”、“排古佬”、“水客”等,他们按各自的地域籍贯结成帮派。船运繁荣了长沙的码头与商业,丰富了百姓的物资生活,也给长沙人性格因子中,添加了些许江湖气。
(二)恨湘江难过,却又对它心怀感恩
跑哥的老爹对湘江河的感情有段时间是有恨意的,只因为单位在河西,每天都得坐轮渡去上班,江面上要是起大雾,那就只得等了。等来等去,迟到扣奖金就不可避免。对于家里的顶梁柱来说,这个月少了一块钱的进项,那可不是个好消息,听老妈的唠叨是免不了的,最主要是餐桌上会要少点荤腥。
这种情况到年才转变过来——湘江大桥要修了,当时号召大家参加建桥的义务劳动,一到休息老爹老妈就齐齐上阵,忙活了大半年,终于湘江上有了第一座能并排走几辆汽车的水泥大桥。这在当时可是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了,可对他来说,修桥的这些日子里,家里没人照顾,大多就是馒头当饭了。自从有了桥,老爹也买了辆自行车,上下班通畅了,再也不用望江兴叹。
年湘江大桥通车典礼图片来源:《长沙晚报》
在老一辈的记忆里面,湘江河还跟各种美食有关。
以前在湘江边,经常会遇到以船为家的渔户,他们把船停在岸边,支起锅灶生火做饭,所用之水就直接从江里舀上来,所烹之鱼也是当天所获。炊烟袅袅升起,一切都是那么淳朴自然。
有次,我和渔民大叔扯谈,他说起这江里还有一种神物叫“江猪子”(江豚),七八月份的时候,它们一群一群的在江面上起起伏伏,白色的脑袋,小小的眼睛,发出“吱吱吱”的叫声,据说这东西有灵性,有句老话是:江猪子拜南岳。它们这是去拜佛么?呵呵。
据最新普查结果,长江流域有江豚头,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湘江河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场,不停地给我们的童年提供着欢乐,同时还不忘为我们匮乏的生活增添餐桌上的食物。夏天里,河边上能抓螺蛳,那螺蛳都吸附在江岸附近水下的岩石上,江水清亮得哪怕是高度近视的人,都能一眼发现螺蛳所在,上手一抓一个准,半天功夫就能得着一小桶。提回家里拿木盆装清水养几天后,用钳子把尾巴钳掉,生火下油锅,生姜大蒜辣椒爆香下锅爆炒,最后撒上紫苏叶,淋上少许麻油。
一大盆嗦螺上桌的时候,那就是全家人的节日了,难得见着荤腥的跑哥,就是辣得眼泪鼻涕一起流,也不能停下嘴来。此刻,他和父母都是感恩湘江河的,没有它就没有这美味的一餐啊。
(三)那被视作成熟的一切,都不如童年在江边的夜晚幸福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游泳是夏天最欢乐的事情。胆子大了以后,会一个人游到河中间去,那里的水,浸凉浸凉的,是碧绿色的。
我读书时,橘子洲上湘江一桥下有一个旱冰场,溜一次冰只要几角钱。那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小桥还没拆,从望月湖走过去,只需十几分钟。溜完冰还可以跟同学一起在旁边游泳。充满欢声笑语的夏天的傍晚,总是一晃而过,夕阳都来不及多看一眼。
夏天在江边戏水的人们
年湘江发大水,水面漫过小桥,宽阔洪水冲刷桥面,漫涌出两条笔直的水墙,中间塌下去的水面应该是桥,有一些想过去的人在桥两头犹豫。那天,刚进大学不久的郭江(《长沙米粉一百单八将排行榜》作者)正好带着学姐游览来到这,就邀请她挽起裙子踩着水道一起摸索过去。岸上的人远远惊呼。
现在江哥回想起来好危险,但当时只觉得,学姐好漂亮啊。
在八九十年代,很多少年都喜欢聚集在江边。比如有些中学生会跑得河边头杀只叫鸡,烧些黄纸,结拜兄弟,称自己为“河边头十三浪子”之类的。
那年月学生们打架大多喜欢约在“河边头”。一个是地标不多,二个是河边头开阔,见情况不对可以拔腿就跑。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湘江一桥,左边为小桥
不知道每天有多少少不更事的哥们义气在江边上演,吵吵嚷嚷之后,归于宁静,江水静静地拍打着河岸,那些破碎的啤酒和丢弃的烟头,仿佛就是青春的见证。以至于后来上学前,老妈总要加上一句嘱咐:“放学就回来啊,莫去河边头玩水,听见冇?”
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又像江中间的一条筏子,轻轻一划,便把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一半是江水,一半是火焰。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湘江总是每一个长沙人成长必不可少的背景。
约十年前在湘江风光带上拔火罐的大叔。摄影:
柒前一向有人喊我去河边的露天茶摊子喝茶,我才想起来,啊,有好些日子没像老长沙人一样享受这样悠闲的生活了;最是一年春好时,江边空中飘着漂亮的风筝,眼前又浮现出细时候父亲带着我们几个细伢子放风筝的画面;我娘每天晚饭后仍坚持跟另外几位阿姨河边散步遛狗,从望月湖走到一桥附近又折返;河东一桥往南一点的江边,更是热闹非常,白天唱花鼓戏,晚上大叔和堂客们在露天KTV上一展歌喉,看的人越多越起劲;逢年过节橘子洲放焰火,江边更是挤满了谈恋爱的男男女女和外地游客们……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的江水也是新的江水,青春的浪漫,爱过又伤过的人,曾经码头上的喧嚣和繁华,那些野生脚鱼和有灵性的“江猪子”,都成为了过去,也都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不死的传说。
年10月1日,湘江中路看焰火的人们。摄影:
cgp那么,你呢?青春期在江边发生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故事?有过怎样或快乐或痛苦的过往?又有哪些江边的画面让你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