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8人生的剧

点击上方秦淮读书会,订阅、星标!此刻开始我陪您读书!点击上方话题,订阅可收听系列节目聆听解放双眼点上方扩音标示让我讲给您听◆◆◆上一期,我们讲到在苍鹭的帮助下,蛤蟆认识到了成人状态的重要性,回家后的他认真的反思了很多。一周后,蛤蟆坐到了苍鹭的面前,他希望能把自己的人生故事从头到尾讲给苍鹭听。这是头一次有机会面对一位专注的听众来说出自己的故事,他感到很兴奋。蛤蟆从他最久远的记忆开始了讲述。在很小的时候,蛤蟆先生的爷爷就已经将酿酒厂的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生活在蛤蟆庄园的小蛤蟆,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蛤蟆庄园里,到处都有女仆、佣人、厨子,还有一大堆园艺工人。据说有一年王子和公主都来到蛤蟆庄园举办午宴,那时候的父亲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活成祖父的样子,可事实上,父亲并没有活成爷爷的样子,所以父亲对蛤蟆更是加倍的严厉和专制,所以这么多年,他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几次认可。父亲工作勤奋,上进心强,可是却始终活在爷爷的阴影之下,他不得不用尽一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那时幼小的蛤蟆很希望得到父亲的关心和疼爱。可是母亲总是说,父亲很忙。好在母亲给了小蛤蟆很多慈爱。渐渐地,蛤蟆长大了。青春期的蛤蟆和大多数人一样,叛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给了蛤蟆明确的暗示,他希望蛤蟆将来能够继承酒厂,可这并不是蛤蟆的理想,他一想到酿酒厂里可怕的气味和吵闹的声音就会感到害怕,感觉自己难以胜任,接下来自然就是父亲的不断批评和责骂。所以上了大学的蛤蟆就常常郁郁寡欢,一个人跑到酒吧里喝酒,然后醉醺醺的很晚才回去。后来父亲将酿酒厂卖给了国家,他觉得父亲的死和因此承受的巨大压力有很大关系。此后,蛤蟆就继承了祖辈的庄园。中间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反映出了蛤蟆不同的心理状态,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讲述。有一个像苍鹭一样认真听自己讲述过往经历,还不会因此而嘲笑或排斥自己的人,蛤蟆感到了莫大的欣慰,无论好坏,这就是蛤蟆的人生。他既不是伟大的圣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在讲述的过程中,蛤蟆有机会全面的回顾他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一些人一些事是如何长时间里影响着他的。但现在的蛤蟆渐渐的获得了一种能力,他能从过往事件中找到联系,客观的去看问题,而不再是谴责自己。他在讲述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到感悟。他能够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个剧本,从而跳出来看自己的人生。可是这个剧本到底是怎么编写的,自己为什么又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出演这部剧呢?说实话,他一点也不喜欢自己在剧本中的角色,比如说自己的顺从和讨好,自卑和炫耀,浮夸与卖弄,他感觉,自己并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更多的是,被一个讨厌的自己推着走。如果心理治疗可以有大的作用,那能不能借此来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儿呢?苍鹭其实很明白蛤蟆的意思,他知道蛤蟆是想探索自己处理问题的各种态度和行为到底来源于哪里。苍鹭就说了,聊到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去回顾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会影响后来的成长,在这几年里,我们开始形成会怎样看待自己以及怎样看待别人的思考模式。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就比如说拿蛤蟆先生这样的富家子弟和巴西贫民窟里的孩子,以及出生在同样一个国度,家庭条件不好,但却可以被家人更疼爱孩子相比,这三个孩子都会各自形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那蛤蟆就有些不解了,人生不可能都是照着早年经验来的吧,四五岁的时候,人还那么小,生命才刚刚开始,而之后发生了那么多事情,这些事情也对个人的影响很大呀。苍鹭说,每一个生命都一定会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明显的影响后来的阶段。就大约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人们就会试着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意一种具体的坏。就比如说这个哥哥,他今天分给我了一块儿糖,我可以觉得他好;明天,我们又闹矛盾打了一架,我也可以觉得他不好。关于我们和别人,既可以评价为好,也可以评价为不好,于是就出现了四种组合。我们把它称之为人生的坐标。坐标的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和你不好。而一切的关键都在于这个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情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一样。这番话让蛤蟆满头写满了问号: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状况,即便现在再有把握,也永远不能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怎么就能说我们可以预言自己的未来呢?苍鹭于是就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必然后果。就比如说,我们认为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然后就会继续做不断颓废,自暴自弃的事情,而做这些事情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人生不断变得更加失败。我们不喜欢一个人,就会不断的把更多猜疑和否定送给这个人,从而导致了两个人的关系会越来越不好。再比如,我们觉得一件事情我们做不到,就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最后,人往往是被自己打败了,这件事情我们也就真的不可能去完成了。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相信我们和蛤蟆一样,需要时间来消化这套理念了。总结在人生早期的时候啊,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是不同的,也就形成了每个人对世界不同的看法。而人生开始的阶段会明显的影响后来,我们会追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好不好?二是别人好不好?于是也就形成了人生坐标的四个象限。于是我们会在自己的象限里自证预言,不断的以自己的象限写着自己的人生剧本。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7、成人自我状态,打破自由驾驶的惯性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6、与别人共谋,判自己有罪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5、愤怒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你用过吗?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4、面对强大的父母,我们会有这么多顺从行为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3、儿童自我状态,长大后的我们也会变成“儿童”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2、讨好型人格:我只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1、蛤蟆先生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秦淮读书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pz/2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