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看上去很遥远,但日月星辰每日东升西落,从未缺席;天文听起来很神秘,但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画中有星空:中国古画中的天文世界》一书中,作者余恒与和尚猫创作团队通过剖析隐藏在15幅精美的中国画背后的秘密,带来了天文、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跨界研究。
当古老的中国传统绘画与天文知识相结合,历经岁月的沉淀,我们既可以欣赏艺术之美,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星空的浪漫幻想。
西汉长沙马王堆的T形帛画
死亡总是容易让人心生畏惧,为了抚慰其所带来的痛苦,人们愿意相信:一个生命在人间死亡后,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在天界永远生活下去。
西汉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描绘的正是灵魂得到永生的辛追夫人升往天界的情景。整体来看,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给人一种瑰丽而又庄重的震撼。
随着水神禺疆、春神句芒、神兽飞廉、日中赤乌、天界神树、玉兔蟾蜍、天界主宰的接连出现,身着锦衣华服的辛追夫人步履缓缓,成功飞升。
南宋李唐的文姬归汉图观星
蔡文姬是东汉名儒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可惜,命运多舛,于战乱中被匈奴人掳走,后被迫与左贤王成了亲,并育有二子。直到曹操当政,才得以回到中原。
南宋南宋李唐的文姬归汉图观星,描绘的是蔡文姬遥望北斗、思念家乡的情景。在书中,不仅有对名画的文字描绘,还有对名画背后故事的深度解读。
这样的排版形式,无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名画的文学价值。“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我想,那时的北斗七星,一定懂得才女蔡文姬的孤独。
清代汪承霈的九州如意图
论审美情趣,古人从没输过。一个浑仪,一柄玉如意,一只青釉八卦瓶,一只红釉圆瓶,一个拨浪鼓,一件瑞符,再加上两枝月季、四枝贡菊,就构成了一幅岁朝清供图。
清代画家王承霈所选的这些物件儿,或取其谐音,或具有象征意义,连起来读正好是一句吉祥话,即九州如意图上的题字:“九州万物同如意,四极元功播瑞符。”
其中,浑仪是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古代的浑仪是一个高达3米,重达10吨的国之重器,于明朝时期铸造。而画中的浑仪尺寸不大,是供观赏的摆件,画家用它代表天下九州。
从名画到文字场景描述,再到名画背后介绍以及天文知识科普,《画中有星空:中国古画中的天文世界》就是这样一部专业有料的科普著作。
翻开书籍,美轮美奂的艺术之旅,即可开启……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