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李心月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生产和发展,都跟当时的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宋代的木刻插画,明清传奇里的绣像,上世纪中叶风靡大街小巷的小人书,延安鲁艺时期的木板连环画……都留下超越时间的艺术经典。
谈及连环画,不得不提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经典作品。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鸡毛信》《呼兰河传》《雪雁》以及四大名著的连环画版等,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艺术珍品。而现在这样的连环画经典作品似乎不怎么常见了。很多经典连环画作品也成了很多人难忘的阅读记忆。
在众多喜爱连环画的读者中,作家蔡小容称得上是资深热爱者。她从少年时代开始痴爱连环画,收藏连环画,对连环画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并积累很多审美鉴赏心得。她还写了大量散文,来记录和分享自己阅读欣赏连环画的细微感受和收获。
在她看来,无论是从情感、认识或是艺术性来说,连环画都非常有可写性,是一个写作素材的宝库。她近些年写连环画欣的作品《浮生旧梦说连环》和《她从聊斋来》,都深受读者喜爱。
从连环画艺术入手深度赏析《红楼梦》和《儒林外史》
年12月,蔡小容最新散文集《一间中国的房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有六辑,收录了蔡小容在-年间写的几乎全部的文章。在“儒林入画”、“红楼小拾”、“罗伦赶考”三个专辑中,蔡小容将连环画鉴赏、传统文学鉴赏及生活随笔等结合起来,像进行历史文献考据一般,在经典名著与连环画中寻找互相印证之处。从《儒林外史》的屋舍、门户、窗栏、舟船,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小摆件儿。每一类都以小窥大,教我们一种新的重读经典的方式以及一种重新利用故旧连环画的妙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新美术出版社推出一套《儒林外史》连环画。蔡小容以此为蓝本“入画”,选取其中《范进中举》《匡秀才》《盐商万雪斋》等名篇,书与画结合,诸位文人进士的申请举动一目了然,儒林浮生世相,尽皆呈现。除此之外,还有年陆续出版的《红楼梦》连环画,作者选取《黛玉葬花》《金桂之死》《宝玉瞒赃》等脍炙人口的篇章。小说加连环画,蔡小容对书与画两种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读者透过此可以看到以前老艺术家们二次创作这些名著时恰到好处的改变、对动作、外貌的巧妙设计以及创作者的心境和风采。
蔡小容对连环画的阐述和欣赏文章,得到画家的欣赏,夸奖她写得到位、准确,妙处总能被她找到。但蔡小容坦言,其实她对连环画的学问并不是很多,“我对画面的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能力,天生的。小时我会画画,一眼就能看出一幅画有没有意思,有没有情趣。这要算审美眼光吧。”
不同镜子互照,照出无数影像,有种猛然看到自己背影的惊奇
在“东风西渐”这一辑中,蔡小容主要是介绍在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中发生或存在一些耐人寻味的人物或事件,比如英国人读《红楼梦》时的感慨,电影里一群外国人对《玉堂春》的观赏和解读等等,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留下的深刻而微妙的烙印。
该书出版方编辑也感慨:“虽然东方和西方是一对空间描述,但文化从来不会直接平移,倒有点像不同镜子互照,照出无数影像,意义重重叠加——有种猛然看到自己背影的惊奇。”
蔡小容是70后,先后取得英美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在她的阅读过程中,她会发现,英国有位苦心孤诣翻译了《红楼梦》的霍克斯教授,有人说他后来跑到威尔土放羊去了。蔡小容写道,“这句话跟《红楼梦》很相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即使是成尔士的大地与羊群,情调也是相仿的。与《红楼梦》的匹配,才气之外,就看气息和气味,是否跟原作一致,如王立平的作曲,如刘旦宅的插图,《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也是王立平的,也是刘旦宅的,也是大卫·霍克斯的。”
年至年,她曾到杜克大学当访问学者。在杜克大学,她遇见过一间让她“惊艳的中国房间”,“十二扇屏风倚墙而放,旁边摆着中式圆凳,长条几案上方挂了一长幅《八仙图》,另一幅大红底色蓝白花的锦缎纯粹挂在墙上作装饰,它前面的圈椅上立着一个浑天仪蟾蜍模型,迎向它。房间各处因地制宜安放着中国瓷器,书架上全是画册书籍。所有陈设我都说不出名目,如果扬之水女士在这里就最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