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龙建两部互为印证的乐谱史料弦索备考

《弦索备考·琵琶谱》首页

华秋苹《琵琶谱》首页

除了古琴谱以外,年手抄本《弦索备考》(俗称《弦索十三套》)是迄今为止中国器乐发展史上记录最为详尽和完整的一部弦索乐器的演奏谱,其中“卷二·琵琶谱”辑录了11首琵琶套曲的乐谱,《月儿高》位于琵琶卷目录的第七首。年镌刻的华秋苹《琵琶谱》(以下简称为《华氏谱》)是现存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谱,其中辑录有小曲62首、大曲6套,《月儿高》位于“琵琶谱卷下目录”的“大曲”第四首。从这两部乐谱的序言中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一,清代嘉庆年间,《弦索备考》和《华氏谱》在南北方文人阶层流传甚广,具有明显的共时性特征。其二,《弦索备考》和《华氏谱》的音乐主要在文人贵族中传播与把玩,精雕细刻,拿捏精致,技艺高深,“绝非小技”,具有明显的自娱性和修身养性的特征。

《弦索备考》的编纂者是蒙古族文人,《华氏谱》的编纂者是江南文人,作为共处于一个历史时期且流传于文人贵族阶层的音乐,它们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地域、社会、人文、流派等)尚且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乐谱所携带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琵琶传统音乐乃至其他弦索乐器的传统音乐研究有所帮助。

一、谱字体系

《弦索备考》与《华氏谱》的乐谱记载,使用的都是明清以来民间较为通行的近代工尺谱体系,即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为谱字的工尺字谱。

《弦索备考》的《月儿高》

《华氏谱》的《月儿高》

二、调高、定弦

1.《弦索备考》之《月儿高》的调高与定弦

根据《弦索备考》“定筝弦法”的信息,《月儿高》被称之为“变调弦”,详细解释了从“板儿弦”(小工调)出发,采用移柱变调而构成“变调弦”调高的方法和过程,为琵琶谱《月儿高》定弦的调高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与证据。“变调弦”即为“一般工尺谱”体系的尺字调(C=1)。

在《弦索备考》的《月儿高》琵琶乐谱的曲名下方注有“空子作四,尺字做工”的弦式要求。以小工调为首席调进行推论,其定弦为尺字调的四尺工四,即现代首调唱名法(C=1)La-Re-Mi-La。

《弦索备考》“卷一·定筝弦法”

2.《华氏谱》之《月儿高》的调高与定弦

陈泽民教授认为:“弹奏《月儿高》的调名称为六调,这个六调上的工(Mi)音,即为《华氏谱》小工调的六字音位,故名六调,即一般工尺谱中的尺字调(C=1)。……《月儿高》是羽调式,调式主音A=6)”(见表1)

表1“变宫为角”的转调关系表①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华氏谱》的《月儿高》的定弦为:四尺工四,即现代首调唱名法为:(C=1)La-Re-Mi-La,而定弦的调高则为:

由此可见,两部乐谱在调高和定弦上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华氏谱》六调图式

三、曲体结构、核心材料、曲意

1.结构

《弦索备考》之《月儿高》与《华氏谱》之《月儿高》的内部结构、核心材料、音乐逻辑以及曲体规模基本相同,属于多曲牌连缀的大型套曲,只是在段落的划分上略有不同。

《弦索备考》的《月儿高》为七段,除第一段无标题外,其余每个段落前都有曲牌名,如“桂枝香”“画眉序”等。《华氏谱》的《月儿高》为十段,每一段都有一个十分雅致的标题,如“海岛冰轮”“银蟾吐彩”等。

表2:《弦索备考》之《月儿高》与《华氏谱》之《月儿高》段落划分对照表:

《华氏谱》之《月儿高》海岛冰轮

2.调式风格、主题材料、对比材料

两首《月儿高》的调式风格完全一致,均为羽调式,以角、徵、羽为骨干音支撑着乐曲优美多姿的体态音势。乐曲在主题材料、对比材料、旋律特征、标志性音乐语汇的运用上也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1)以主题材料的第一次呈示为例。旋律优雅,华丽高贵,其音调、音型、旋法、呈示位置等因素基本相同。

《弦索备考》之《月儿高》

谱例1.两部乐谱的《月儿高》主题材料②的第一次呈示之对照

谱例2.两部乐谱的《月儿高》的对比材料③之对照

(2)以对比材料为例。与主题材料交相辉映的是《月儿高》以长短句式、活泼流动为特征的对比材料,出现在《弦索备考》的《月儿高》“玉胞肚”与《华氏谱》的《月儿高》“皓魄当空”。它们在乐曲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完全相对应,并与华贵优雅的主题材料形成了明显的色彩反差。尽管两部乐谱的段落标题不一致,乐句长短略有差异,但是其音调、音型、音势、旋法、句式、呈示位置等因素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弦索备考》之《月儿高》玉胞肚

《华氏谱》之《月儿高》皓魄当空

3.曲意解释

《华氏谱》的《月儿高》没有曲意解释。《弦索备考》在“卷一·指法汇谱”的“弦索十三套目录”《月儿高》曲名下的注释为:“相传唐明皇游月宫闻记之音。”这也许是致使后人(从李芳园到郑觐文、柳尧章,再到当代的创作改编者)把《月儿高》更名或解释为《霓裳羽衣曲》的始作俑之言吧?!

四、指法与技法符号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多是由心手口耳传承和传播,鲜有乐谱记载。然而,《弦索备考》和《华氏谱》的编纂者都试图用文字、谱字和指法符号记录下来,既可避免失传,亦可供同好与后人共享之。

1.《弦索备考》的指法与技法符号

《弦索备考》的编纂者荣斋在《弦索备考》序中说:“然福赫二公所授皆指法,并无谱册可寻,余思无谱册,不惟指法失其传,而二公授人之雅意亦因之不著,余遂与隆祥二公将所习之曲,阴阳节奏、逐指逐字仿琴谱字母一一著明,颜其名曰弦索备考,以公同好。”④

《弦索备考》“卷一·汇集谱指法”

2.《华氏谱》的指法与技法符号

《华氏谱》的编者华秋苹解释道:“右指法向来只有手传,并无刻本、自余得真传,特辑录之。以为指法之秘笺,公之同好云。”⑤

《华氏谱》总目·指法

尽管《弦索备考》与《华氏谱》的琵琶指法符号不尽相同:华氏谱用的是汉字偏旁或减字;弦索谱用的是古琴字母,但是这些符号所表述的弦序指法以及所发出的实际音响皆为琵琶的传统指法和特征性语言,且描写得极为细致,表述得十分贴切。但凡弹奏者精心揣摩,必可得道,乐谱编纂者的拳拳用心与艺术理想在此清晰可见。这两部乐谱的编纂者虽为同时代之人,但却相距千里,竟然有此共识共举,实不失为“英雄所见略同”!正如杨荫浏先生所言:“南北异地,情景相同,各出心裁,自趋汇合。”⑥

五、个体传承与集体智慧

《弦索备考》的编纂者荣斋在《弦索备考》的“卷一·序”中描述了他和其他几位同好隆公、祥公分别向蒙古音律处的赫公和“酷嗜丝弦,独善于筝,十三曲无不洞明”⑦的福公学习《弦索十三套》的过程,“求其指法,朝夕肄习”⑧,荣斋学得琵琶、胡琴;隆公学得三弦;祥公学得筝,之后一一记录下来,编纂成册。由此推论,《弦索备考》应该是荣斋与他的几位同好共同编纂的。

从《华氏谱》的序和跋以及卷中文字可以看出:其一,《华氏谱》是由华秋苹、华子同、华芝田、华映山、朱右泉、裘晋声、陈梅樽、蔡开基、薛愚泉等多位编者参与编纂完成的;其二,《华氏谱》虽然没有师承授受关系以及如何学艺的详细信息,但是可以断定华秋苹、华子同等都是琵琶行家高手,他们通过“详阅旧谱,汇而参之各有所得,则相与而论说之”⑨的方式学习与传播琵琶乐曲,并且对所获得的琵琶乐曲进行汇集、修订和整理。

两部乐谱的编纂者,即,这些清嘉庆年间的文人们是通过个体传承或沙龙式的学习(包括向师傅求教、互相学习、收集旧谱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集体的智慧与至诚的合作完成的编纂工作,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两部乐谱所携带的信息资料可以分析并得到印证:《弦索备考》的《月儿高》与《华氏谱》的《月儿高》在乐曲结构、调高定弦、调式风格、旋律特征、谱字体系、共时性、编纂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可以推论为同名同曲。但是两部乐曲孰前孰后,孰源孰流?它们南北千里之隔,又是如何传播或互相影响的?尚不得而知,有待于新的发现。

六、关于流行于当代的琵琶乐曲《月儿高》

自20世纪中叶起,琵琶曲《月儿高》的流传非常广泛,各家各派都在弹奏,不仅成为了音乐学院的重点教学曲目,而且还被改编成为各种形式的大型音乐(舞蹈)作品,影响很大,但是在《月儿高》乐曲的标题下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标注为“古曲”。陈正生在《月儿高与汪派琵琶》一文中写道:柳尧章“于年春,将华秋苹琵琶谱中的《月儿高》按原谱挖掘、整理出来。”⑩庄永平在《琵琶曲月儿高研究》一文中也有同样内容的提及。

柳尧章在其回忆录中也说到:“我按华氏谱上的《月儿高》一个字也不改动,象弹钢琴一样照谱弹,只要自己能懂得它的曲趣,有些地方庄严,有些地方活跃如舞蹈,弹出来不同凡响,有些像交响乐的风格。我弹会后,有一次弹给郑觐文先生听,他听了叹为观止,竟然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之感慨。”“卫仲乐先生加入大同乐会以后,我即将《霓裳羽衣曲》(即《月儿高》)的谱给了他,并详细向卫仲乐先生讲解了演奏要领。”?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流行于当代的琵琶乐曲《月儿高》并不是手耳相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古曲”,而是20世纪20年代大同乐会柳尧章挖掘于华秋苹《琵琶谱》辑录的大曲《月儿高》。柳尧章挖掘整理的《月儿高》“首次公开演出,乃是年7月2日大同乐会举办的夏季音乐会上”,后经“卫仲乐先生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处理,更使这首乐曲增色不少。”?自此,《月儿高》在各家各派琵琶家手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首举足轻重的传统乐曲。但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往往以“古曲”二字作为乐曲的注释,从而忽略了《月儿高》是《华氏谱》的复活,是无锡派传统乐曲的重生,是柳尧章等一代国乐先驱们精神与智慧的结晶。从失传到复活,从复活到光大,没有华秋苹、没有郑觐文、没有柳尧章、没有卫仲乐,人间恐怕不会再有“天上之乐”《月儿高》了!

同样,荣斋在《弦索备考》中辑录的《月儿高》也是将他从师傅那里学来的弹法一一记录下来,留存于世,并且在当代琵琶演奏家郝贻凡、张强的手中得以复活。近四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学者们为《弦索备考》的复原复活所做的努力竟然与郑觐文、柳尧章同出一辙。正如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所言:“我们怀念荣斋先生,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与《弦索备考》相关的研究、演奏;我们怀念陶君起先生,没有他的慷慨相赠,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得见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怀念杨荫浏、曹安和并感谢简其华老师,没有他们的首次译谱,我们今天的工作就缺乏一个较高的起点;我们感谢谈龙建教授,她两次参加《弦索备考》音乐会,并向爱新觉罗·毓峘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承传了《弦索备考》缺少的《合欢令》与《将军令》等曲目;我们感谢林玲教授,是她所获课题的资助,使今天的音乐会、CD出版得以顺利进行;我们感谢张强教授、薛克教授,是你们的精心演奏,让我们聆听了百年前的清代古乐……。”?每一首历经千百年传承的中国传统乐曲,往往凝聚着数代艺术家的精雕细琢、润色加工,方才鲜活灵动、摄人魂魄,而这些艺术成就的积累绝不是一代人或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学习传统乐曲的精华,尊重前人的劳动,敬畏前人的创造,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学术品格。让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和传承前辈为我们留下的财富,而不能以“古曲”二字掩去乐曲信息,屏蔽来龙去脉(这种不尊重前人的成就和成果的行为,常常是故意而为之的),从而小心谨慎地防范学术活动中的人云亦云和以讹传讹。

谈及《月儿高》的传谱,当代流行的琵琶谱《月儿高》显然与汪派琵琶没有关系,目前只有爱新觉罗·毓峘活态传承与亲授的三弦谱《月儿高》是弦索十三套有据可依的传承。浙江筝乐曾经一直宣称《月儿高》以及《将军令》《海青》《普庵咒》是《弦索十三套》传承于浙江古筝流派的代表曲目。经过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赵一、张阿妮、王铮、刘欣等对其进行深入严谨的分析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充分证明浙江筝乐的代表曲目《月儿高》《海青》等乐曲均不是《弦索十三套》筝谱的传承,四首乐曲皆源于华秋苹《琵琶谱》。

华秋苹《琵琶谱》与《弦索备考》既互为印证了历史的、人文的、艺术的、音乐的价值,又将许多难解之谜留给了后人去探索、去发现。该题目研究的初衷只是想说明,无论是柳尧章挖掘整理使之复活的《华氏谱》的《月儿高》,还是深藏于《弦索备考》里的《月儿高》都是人间艺术珍品,我们不应该把《弦索备考》中辑录的琵琶曲《月儿高》简单地认知为弦索合奏的琵琶“分谱”而轻视之。《弦索备考》中的琵琶曲《月儿高》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应该得到学者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为年11月24日,在纪念华秋苹《琵琶谱》刊印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向上滑动阅览

注释:

①陈泽民《现代工尺谱中「正宫调」、「小工调」的调名来由、及旧琵琶工尺谱中多种命调体系研究》,《音乐学习与研究》年第2期,第33页。

②③弦索备考谱摘自曹安和、简其华《弦索十三套》(第二集),第78—79页;华氏谱摘自卫仲乐演奏谱,载于《琵琶曲谱》,人民音乐出版社4年版,第—页。

④78荣斋《弦索备考》序,年手抄本。

⑤华秋蘋《琵琶谱》总目·指法,年刊印

⑥杨荫浏《华秋蘋资料闻见录》,载于《中国音乐学》年第4期。

⑦荣斋《弦索备考》序,年手抄本。

⑧同注释⑦。

⑨华秋蘋《琵琶谱》跋,年刊印。

⑩?陈正生《月儿高与汪派琵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年第1期。

?柳尧章《古曲出新韵》(陈正生执笔整理),《文汇报》年2月27日第五版。

?黄虎《“复活”的弦索——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印象》,载于《人民音乐》年11期。

*本文原载《人民音乐》年第3期

谈龙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荣英涛

排版盛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pxzl999.net/afhhy/1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