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嚼一下,汉语博大精深!
欢迎来到本期的咬文嚼字
对于学生而言,吐字发音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正确发出每一个字的读音有助于彼此的理解与交流。但是,因为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很多字不仅有多种读音,还很容易混淆,有很多常见的字特别容易读错。
咬文嚼字·
·
咬
咬
0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字,你虽然认识,但却一直读错了很多年。
蛤蜊
▼
▼
在生活中,我们不少人爱吃“蛤蜊”,但蛤蜊的“蛤”我们经常读错,容易读成“gā”,其实这个读音是不对的,下面小编来带大家咬文嚼字一番。
蛤(hágé)(形声。从虫,合声。本义:蛤蜊)同本义。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
例:“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
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与螃蟹),蛤灰(以蚌蛤壳烧成的灰),蛤像(蛤蛎的佛像),蛤蛎(即蛤蜊)。
蛤蜊是一种对于可食用双瞉贝类的泛称。在中国古代,蛤、或蚌泛称具两片相等的壳的软体动物,有时特指文蛤。蛤蜊则是指生长在东南沿海中的软体动物。在山东胶东半岛部分地区以及大连部分地区将蛤字读成(ga),这是地方方言而并不是多音字。在福建地区,蛤蜊通常指泥蚶。在台湾,可食用的双瞉贝类都被泛称为蛤蜊,如文蛤、花蛤、粉蛤、竹蛤,相当于古代的蚶、车螯和花蛤。居住在海水中的,台湾闽南语称蚶仔(hamma),主要是指文蛤。居住在淡水中的,台湾闽南语称蜊仔(la-á),或蚬,通常是指河蚬。双壳类通常栖于浅海、淡水或河海交界的砂质或泥质的水底。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另一个读音为“há”,用于“蛤蟆”一词。近来也兴起了用“蛤”来表示“哈”的意象。
所以蛤蜊的“蛤”应读“gé”
嚼
嚼
02举例
常用词组
蛤蚧[géjiè]
基本释义
(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头大,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可入药。
癞蛤蟆[làiháma]
基本释义
(名)即蟾蜍。
咬文嚼字下期见
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