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嫦娥也可怜,广寒宫里夜孤眠。”在古代,人们经常把月亮称作是“广寒宫”,对此很多人诧异,这样的叫法究竟因何而来,古时候科技尚且落后,又岂会知道月球是空旷寒冷的?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我们还是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说起。众所周知,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的结晶,其核心思想便是世界万物既对立又联系,都是按照阴阳理论来运行的。根据这个理论,古人们认为:月亮日落而现,夜晚晦暗、清冷,故而月亮为阴。如古籍《五经通义》中所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其次,在阴阳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属性为阴的月亮所散发的光自然也同属于阴,况且月光为白光,也就是古人们通常理解的“寒光”。如《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大石调·倾杯》中的“小院新晴天气,轻烟乍敛,皓月当轩练浄。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等,都是对清冷月光的表述。既然月光是寒光,那月宫自然也就是寒宫了。当然除却这些因素外,“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也让人们是感同身受。传闻:“嫦娥因不愿长期与后裔过清贫的苦日子,便在他人的教唆下偷吃仙丹,升入月宫后变成丑陋的“蟾蜍”被罚终日捣不死药,嫦娥虽然后悔,但却无法挽回便只能和丈夫天各一方,日日饱尝相思寂寞之苦。”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曾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这样的人文观念下,月宫必然是空旷寒冷的。明代大诗人边贡的《嫦娥》这样写道:“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虽说月亮上很寒冷,但每当明月升上夜空,月光洒满大地时,人们就会产生无数情思遐想。